廈門網訊(文/廈門日報記者 王玉婷 通訊員 陳智勇 圖/廈門日報記者 林銘鴻 攝 除署名外)
盛夏初始,滿城青綠,山海如畫。
六月廈門的生態美,似乎來得更絢爛熱烈了——抬頭仰望,碧空如洗,萬里無云;街道兩旁,鳳凰花開,紅云盡染。東坪山上,林木蓊郁,滿眼綠意;環島路邊,海水湛藍,細沙如金……
綠色鋪底,廈門的生態答卷,就寫在碧海藍天間。
去年年底,廈門再次摘得“國字號”生態榮譽——成為全國第二個獲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的副省級城市,這是繼1997年獲評首批“國家環保模范城市”、2016年在福建省率先獲評“國家生態市”后,我市獲得的第三個國家級生態環境領域綜合性榮譽。
生態興則文明興。新的趕考之路上,生態文明建設成為一道必答題。今天是六五環境日,本報帶您深度領略“高素質高顏值廈門”的美好生態圖景。
這十年
廈門步伐始終堅實
黨的十八大以來,廈門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長足進步。2015年以來,全市空氣質量綜合指數保持全國前列,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和主要流域國控斷面水質達標率均保持100%,近岸海域水質持續提升,城市聲環境質量全國領先,建成區綠化覆蓋率位居全國前列。
今年年初,全省2022年度黨政領導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責任書考評結果出爐,廈門成績排名全省第一,已連續三年拔得頭籌。生態文明之美,早已成為廈門的一張燙金名片。
亮點1
健全高效有力的生態制度體系
堅決扛起生態文明建設政治責任。多年來,我市通過發揮地方立法優勢,健全完善生態環境法治制度;通過規劃頂層設計,優化城市生態發展空間;通過創新體制機制,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統籌推進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自取得經濟特區立法權之后,我市頒布的第一部實體性法規,就是《廈門市環境保護條例》。多年來,我市又先后制定頒布了《廈門經濟特區生態文明建設條例》《廈門經濟特區水資源保護條例》等30余部與生態環境建設和資源保護有關的法規規章。同時,為進一步推動“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落深落細落實,我市制定實施《廈門市市直有關部門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將生態文明示范創建任務納入年度黨政領導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考核,層層壓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
有了高效有力的生態制度體系,我市敢闖敢試,不斷深化改革創新。創新開展生態文明建設“三合一”目標評價考核體系;在全國率先實現“三線一單”成果落地應用,環評管理“五個一”典型經驗全國推廣;筼筜湖綜合治理、五緣灣生態修復、多規合一等五項改革入選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改革措施和經驗做法推廣清單;東坪山片區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入選生態環境部綠色低碳典型案例……一系列創新舉措,讓廈門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領跑全國。
亮點2
注重生態整體保護和系統修復
環島路椰風海韻,盡顯熱帶濱海風情。五緣灣人景交融,散發城市“客廳”迷人風采……良好的生態環境,既是廈門寶貴的資源、明顯的優勢,也是廈門可持續發展的巨大潛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
一直以來,我市注重對生態系統的整體保護和系統修復,先后建立珍稀海洋物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五緣灣濕地公園和廈門國家級海洋公園等。自然岸線長度超過35.25公里,自然岸線保有率達18.17%。觀音山沙灘修復工程獲評全國優秀海洋工程獎第7名。五緣灣片區生態修復與綜合開發被自然資源部列入首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
強化環境安全監管,也從未松懈。我市加快實現市區協同化管理、天地海空一體化監管的生態環境監管模式。持續開展危險廢物等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以案促建提升環境應急能力”和“南陽實踐”專項工作,強化環境安全執法監管,網格化監管工作考核連續四年名列全省第一。
看得見的高顏值,感受得到的幸福感。2021年度全省生態環境質量滿意度測評,我市再度榮膺全省第一,我市在該項考核中5年4次獲得第一名。
亮點3
減污降碳協同增效
生態綠意遍布城區,低碳生活引領風尚,綠色轉型亮點頻出……近年來,我市通過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完善城市功能,增強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獲得感。
從見縫插綠,到規劃建綠。我市致力于保持城市生態系統平衡,構建生態屏障,形成島內外一體化、點線面相結合、防護與美化并重的園林生態格局。2019年成為全省首個獲得“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稱號的城市。
綠色交通,蔚然成風。我市率先全省開展船舶高壓岸電和機場橋電試點工作,綠色空港建設成為全國典型。全國首條全程專用的BRT快速高架公交線路被譽為“全球最優秀的高架快速公交系統”。構建自行車道和人行步道等慢行交通系統,獲評全國首批優秀“綠色交通城市”。
低碳生活,引領風尚。首創生活垃圾分類“五全工作法”,實施“金太陽示范工程”,垃圾分類工作保持全國領先,300多項重點節能工程落地實施。獲評“中國十大低碳城市”、第二批“十城千輛”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應用示范推廣試點城市。
“雙碳”目標戰略,落實有力。我市著力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推進高端制造業、先進服務業等綠色產業發展,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十三五”期間,我市單位GDP能耗下降15.1%,單位GDP用水量下降40.11%,碳排放強度下降19%。
亮眼榮譽
2019年,中國工程院發布《中國生態文明發展水平評估報告》顯示,廈門生態文明指數居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之首,整體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廈門始終堅持“生態立市”,先后獲得國際花園城市、聯合國人居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生態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等榮譽,獲評全球最受歡迎旅游目的地等稱號。
最近一年廈門成績
亮點紛呈
高顏值的廈門,并沒有因為“先天優勢”驕傲。而是憑借絕對“硬核實力”,一次次交出亮眼答卷,讓生活在這里的人們深切感受到,廈門的“綠色家底”越來越厚,用實力穩坐生態建設排頭兵位置。
2022年,在市委、市政府和省生態環境廳的領導下,市生態環境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加快建設更高水平的高顏值生態花園之城,持續當好生態省建設排頭兵。
除了再次摘得沉甸甸的“國字號”生態榮譽,實現示范創建“全覆蓋”這一優異成績外,我市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制度創新、模式探索等方面成效顯著,獲國務院2022年度落實有關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實干成效明顯地方激勵。
此外,還有不少“科目”,也亮點滿滿。
改革創新“滿園春”
去年,我市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污水處理能力提升、入海排放口整治、農村污水治理、《噪聲法》職責分工、茂林溪“南陽實踐”試點和廈門自貿片區加強生態環保推動高質量發展等十項經驗做法獲生態環境部肯定推廣。
入海排放口整治、農村污水治理、《噪聲法》職責分工、建設工地噪聲自動監測、茂林溪“南陽實踐”試點、涉疫垃圾管理等六項創新做法被全省推廣。
特別是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創新做法,獲評全省改革創新項目第五名、機關體制機制創新二等獎、深化“放管服”改革典型經驗和全市改革創新最佳案例、深化“放管服”改革典型經驗。
目標考核“三連冠”
去年,我市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空氣質量保持全國前列,主要流域國省控斷面優良率、小流域水質達標率保持100%,近岸海域優良水質點位比提升至86.4%,海漂垃圾分布密度全省最低,地下水國省控Ⅲ類點位增加2個。
省對市生態環保目標責任考核得分94.5分,連續三年全省第一,考核六個主要領域中,低碳節能和資源保護、生態保護、環境治理和監管、區域突出問題整治得分均排名第一,我市在全省2021-2022年污染防治攻堅戰考核中成績持續排名全省第一。
【大事記】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黨的十八大以來,廈門自覺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廈門“成為生態省建設的排頭兵”的殷切囑托,當好生態省建設排頭兵,為更高水平建設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城市奠定堅實的生態環境保障。
2014年
廈門市制定《美麗廈門戰略規劃》《美麗廈門環境保護總體規劃(2014—2030年)》《美麗廈門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規劃(2014—2030年)》。
2016年
廈門市成為福建省首個、全國副省級城市第二個通過驗收的國家生態市。
2017年
生態環境部啟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遴選。廈門市積極參與申報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2017年9月,海滄區榮獲第一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稱號;2018年12月,思明區榮獲第二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稱號。
2020年
廈門市全面啟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創建工作。2020年4月,成立以市委書記、市長為組長的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工作領導小組;制定印發《廈門市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工作方案》。2020年7月,修編完善形成《廈門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規劃(2020-2035年)》。
2021年10月
湖里區、集美區榮獲第五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稱號。
2022年11月
廈門市獲評副省級城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榮譽稱號,成為全國第二個獲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的副省級城市。同時,同安區、翔安區獲評第六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廈門市所轄6個區實現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