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網訊(廈門日報記者 應潔 通訊員 顏龍杰 曾志偉)邀請人才用腳步感受集美的活力與魅力,一起跑出活力、跑向更好的未來。昨天下午,“一鷺有你才不凡”集美人才灣區生態步道啟用儀式暨集美人才活力跑活動在風景旖旎的杏林灣畔拉開帷幕。本次活動由中共廈門市委人才辦指導,中共集美區委人才辦主辦,集美城市發展有限公司承辦。
當前,集美正在加快打造“中央活力區(CAZ)”和“青年友好型新城區”,努力對標一流提升城市軟硬件實力,立足全球廣納人才,厚植國際化引才沃土。這種求賢若渴的信號,得到了海內外人才的熱切回應。作為“2023廈門人才服務月”的活動之一,本次活動吸引了近百位來自集美高校、科研院所、“三高”企業的人才報名參與,充分展現集美區人才健康向上、充滿活力的精神面貌,助推集美區打造國際化人才聚集高地。
升級跑道提升景觀 高標準服務人才需求
沿途綠樹成蔭、白鷺飛舞,坐擁“中央活力區”和杏林灣絕佳視野……此次人才活力跑活動地點位于新落成的集美人才灣區生態步道。該步道為杏林灣環灣綠道的組成部分,起點位于園博苑敏悟橋、終點位于親水廣場,總長約2公里。
經過改造,步道實現了跑道升級和景觀提升,沿途設置有雕塑小品、驛站和休息區,與環灣整體景觀相得益彰,充分彰顯“中央活力區”的青春活力。
“從空中俯瞰,步道整體呈V字形,有勝利的寓意,又像是飛翔的翅膀。”集美區委人才辦相關負責人介紹,步道以“集美人才之翼”為概念, 圍繞“人才+發展、人才+運動、人才+藝術”等主題,將“致敬人才”的情懷元素與公園生態性、趣味性相結合,為青年人才提供良好的健身休閑環境。
作為人才活力跑的配套活動,此次活動還吸引了集美“中央活力區”聯盟商家及集美區特色企業共同參與,打造“群賢畢集”市集園游會,營造“宜創、宜業、宜居”的城市氛圍。
厚植國際引才沃土 人才與城市雙向奔赴
“這里環境非常好,邊跑步還可以邊欣賞風景,身心都得到了放松!”“以前不知道單位附近就有這么好的步道,以后我會常來!”……暢跑在舒適宜人的灣區美景之中,不少人才第一時間拍照打卡、分享心情,跑出人才與城市的雙向奔赴。
據介紹,參與此次活動的人才均來自集美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和“三高”企業,其中不乏來自海外的國際化人才。來自巴基斯坦的穆罕默德·穆達薩爾就是其中一名國際人才,他獲得了“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的獎學金,目前正在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IUE)攻讀博士學位。 奔跑的隊伍中,還有不少“海歸”的身影,比如畢業于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的張云,現在是廈門稀土材料研究所副所長。
聚焦轄區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國際化人才,集美積極培育國際化人才沃土。昨天,在人才、跑友的見證下,HALO集美國際化人才驛站、CAZ人才服務聯盟正式成立,拉開集美提升人才服務的新篇章。
“HALO代表著‘問候、你好’的意思,四個字母分別代表著help互助、assimilate融合、link鏈接、open開放,這也是驛站的人才服務愿景。”集美區委人才辦負責人介紹,首個HALO集美國際化人才驛站坐落于集美“中央活力區”核心 ——杏林灣營運中心12號樓,是集美區引育國際化人才的交流對接基地和服務窗口。
昨日成立的CAZ人才服務聯盟由集美區委人才辦牽頭,聯合發改、商務、文旅等部門共同成立,成立后將發揮資源整合的作用,促進聯盟成員相互合作和優質資源的互引共融, 探索多元化、年輕化、國際化的人才服務新模式,進一步賦能人才發展。
【數據】
截至目前,集美區共有“兩院”院士23人(其中院校全職院士5人、雙聘院士15人;企業院士專家工作站院士3人),國家級人才37人,省級人才463人,市級人才1226人,重點產業人才超6.5萬人,連續八年獲得人才工作市對區目標責任制考核全市第一。
【延伸】
立足集美特色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集美區作為“朝氣蓬勃、流光溢彩、多元共融”的“中央活力區”和青年發展友好型城區,已然成為青年人才的聚集地。近年來,集美區人才工作立足本區特色,通過啟動高校產業技術聯盟、成立TOP金融賦能研究院、發布“四個一百”行動計劃等舉措,“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建設人才聚集高地。
創新“產業+基金+人才”引才模式
不久前,國內毫米波雷達芯片領軍企業——矽杰微總部正式落地集美,成為集美區“產業+基金+人才”運行模式的成功案例之一。據介紹,矽杰微于今年初完成新一輪融資,投資方是集美產業引導基金參股子基金——陽光融匯基金。
矽杰微具備芯片、雷達板、模組等豐富的產品方案,產品廣泛應用于汽車、無人機、家電、衛浴、停車場、安全監測等多個領域。公司擁有一支高素質的設計開發和量產團隊,核心成員來自恩智浦半導體、奧托立夫、展訊、英偉達等行業龍頭,有著平均15年的產業化經驗。
依托總量超過1850億元的“杏林灣基金聚集區”和全市成立最早的區級產業引導基金,集美區大力引進國際化創投資本和人才項目,通過“TOP金融賦能研究院”等工作平臺,搭建人才、項目、資本的橋梁。集美區還啟動了全省首個區級上市人才培養計劃,組織轄區31家上市后備企業42名高管開展“上市深造”,開展“TOPSHOW投融交流沙龍”等政銀企對接活動等,以人才服務聯盟為紐帶,推動資源與產業人才強強聯合。
挖掘高校和科研院所勢能
依托集美高校、科研院所集中的強大勢能,集美區率先打造產學研交流合作和人才項目引進孵化為主要職責的專門組織——“高校產業技術聯盟”,先后組建“院士專家問診團”“臺籍專家顧問團”“首席技術顧問”等智庫,積極推動產學研“融通”創新。2022年以來,已有300余名高校人才與近200家企業達成合作,簽約產學研項目64項,合作金額近3億元。
為進一步發揮文教區人才資源優勢,集美區深入開展“百名青年教師進百企”“百家企業建百站”“百批學子訪百企”“百名專家解百題”四大行動,并出臺相關政策,給予博士青年教師最高5萬元、校企研究生工作站最高10萬元補貼扶持。
聚焦“中央活力區”、青年發展友好型城區建設,集美不斷加大對青年人才支持,開發上線“青春集美”數字平臺,成立大學生創業就業服務驛站,出臺促進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的扶持政策,打造一站式、全方位的青年人才服務體系,持續完善服務“小細節”。
發揮教育、醫療等重點領域國際引才優勢,集美持續強化人才政策支持,今年上半年引進5名醫學類博士、9名高層次留學人才,柔性引進12名醫學專家和33名高層次教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