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回放
2021年12月21日,在廈門經濟特區建設40周年之際,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來賀信,向廣大特區建設者表示熱烈的祝賀和誠摯的問候。
習近平強調,新征程上,希望特區建設者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勇立潮頭、勇毅前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促進兩岸融合發展,努力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東風駘蕩,鷺島喜訊頻傳。
2021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GDP),首次突破7000億元大關;港口年集裝箱吞吐量突破1200萬標箱;營商環境指標總體得分96.14分,連續三年全省第一;凈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超500家,國家雙創示范基地增至4家;廈臺進出口貿易額77.8億美元,同比增長33.9%……
勇立潮頭,奮楫前行。一年來,廈門把習近平總書記對福建、對廈門的殷切囑托、親切關懷轉化為前進動力,凝心聚力,銳意進取,更高水平建設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城市。
“努力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站在第二個百年新征程新起點上,總書記再次對廈門發展戰略作出的科學指引、擘畫的宏偉藍圖。”廈門市領導表示,廈門特區建設40年來,充分發揮了改革“試驗田”和對外開放“窗口”的作用,將永葆“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干”的作風,自覺樹立更高標準,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上再開新局。目前,廈門已啟動“廈門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戰略規劃”編制工作。
闖出新天地——
持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
3月15日,位于廈門自貿片區的廈門藝恒跨境電商有限公司完成了公司首家“海外倉”的海關備案手續辦理。依托這個向世界市場“前移”的倉儲物流平臺,企業對于“做好全球生意”有了更大信心。
“海外倉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扣除倉儲費用,利潤率將顯著提升。”公司關務負責人龔棟樑說。
完善跨境電商產業鏈和生態圈,助力外貿新業態、新模式。廈門自貿片區發揮自主創新的優勢,協同廈門海關積極支持企業搭建國際物流網絡,加強跨境電商轉關聯系配合,拓展轉關線路和空中貨運航線。2021年,廈門海關監管出口海外倉貨物貨值10.5億元,同比增長611.9%。
以自貿試驗區的建設為契機,廈門充分發揮空、海港優勢,打通中歐班列、“絲路海運”等國際物流通道,連接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目前,廈門港集裝箱班輪航線161條,通達53個國家和地區的143個港口;廈門空港已開通運營166條境內外航線,覆蓋亞洲、歐洲、北美洲、大洋洲;廈門中歐班列穩定運行,去年累計開行180列。
物暢其流,貨通天下。2021年,廈門實現進出口總額8876.52億元,同比增長27.7%,比全國平均水平高6.3個百分點。
“加速推動跨境貿易便利化,除了打通物流通道,我們還發力數字自貿區建設,強化數字賦能,并以政策加持,助力貿易便利化走深走實。”廈門自貿片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日前,廈門自貿委牽頭制定的《廈門市2022年促進跨境貿易便利化優化口岸營商環境專項行動工作方案》正式實施。
早在20世紀80年代,時任廈門市委常委、副市長的習近平同志,就牽頭主持編制了《1985—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其中就包括擴大對外開放,抓緊實施自由港的一些政策。多年來,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擘畫的藍圖,廈門經濟特區實現了從出口加工區、保稅區、區港聯動、保稅港區,到自貿試驗區的迭代升級,對外開放度不斷提高。廈門自貿片區掛牌六年多來,累計推出508項創新舉措。其中,全國首創111項,30項廈門經驗獲得全國推廣。
謀定而動,爭創新優勢。廈門市委提出,廈門將充分發揮兩岸交流合作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自由貿易試驗區、自主創新示范區等“多區疊加”優勢,打造金磚創新基地標志性平臺和旗艦型項目,推動自貿試驗區擴區提檔,加快建設海絲中央法務區,進一步構建全方位、多層次開放格局,加快把廈門打造成為服務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樞紐節點。
創新動力足——
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
3月9日,廈門艾德生物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PD-L1抗體試劑盒產品獲批上市,成為我國批準上市的首個國產PD-L1檢測試劑盒產品。
艾德生物輪值總經理羅捷敏表示,該產品的獲批上市,將改變此前我國批準上市的PD-L1檢測試劑均為進口試劑,費用較高的狀況,幫助更多的腫瘤患者從免疫治療中獲益。
以創新驅動加速產業轉型升級,釋放活力。經過多年的沉淀和積累,包括生物醫藥產業在內的廈門市戰略新興產業加速崛起。去年,廈門市新材料產業產值突破千億元,達到1074.14億元,成為廈門又一條千億產業鏈。此外,新經濟、新業態蓬勃發展,數字經濟發展活躍,全市數字經濟規模超4000億元。數據顯示,2021年廈門高技術產業占規上工業增加值的42.6%,發展成為東南沿海重要的高端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
讓創新真正成為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廈門一方面以制度創新為核心,打造全要素支撐的創新創業生態;另一方面,加快跨島發展,為產業集聚提供更廣闊的空間載體。
“提升本島、跨島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為廈門量身定制的重大發展戰略。如今,越來越多大項目扎根島外,產城人融合的島外新城迅速崛起。
在同翔高新城,中創新航、天馬六代、海辰新材料等一批高科技制造業項目串珠成鏈,聚鏈成群。上個月,天馬顯示科技第6代柔性AMOLED生產線項目進入生產運營階段,將進一步提升廈門在高端顯示領域的競爭力,助力做大做強平板顯示產業;作為全球領先的新能源創新科技企業寧德時代在廈門投資建設的重點項目,時代新型鋰離子電池項目不僅將打造成業內領先的綠色工廠、數字工廠、智慧工廠,還將帶動相關配套企業落戶廈門……在翔安大嶝,一座高等級國際機場——廈門新機場已全面動工建設,機場片區也將打造成為廈門市乃至全省高質量發展超越的新引擎。
“融”上下功夫——
打造臺胞臺企登陸第一家園的“第一站”
看好大陸創新創業的商機,臺青朱惟閔決心“登鷺”創業。在位于燦坤文創園的匯元臺青創業基地,他創辦了廈門連標實業有限公司,致力于為大陸社區團購、社群、直播電商以及跨境電商提供一站式商品貿易服務。2021年,公司營業額超億元。
“疫情防控之下,直播電商迎來了新機遇。得益于各項惠及臺胞政策的幫助,我們才能輕裝上陣,搶抓機遇。”朱惟閔說,隨著事業版圖越做越大,自己扎根廈門的信心也越來越強。
去年,湖里區臺胞志愿服務聯盟正式成立,從場所、資金、住房、社會保障等各方面全力支持在廈臺青臺商創業發展。
深耕衛浴行業,臺企建霖集團在廈門啟航。集團總裁陳岱樺表示,在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土地、稅收等優惠政策的扶持下,建霖不斷轉型升級、增資擴產,上市一年多來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實現雙增長。
“廈門臺資企業整體逆勢上揚,過去一年,產值平均增長20%到40%。”廈門臺商協會會長吳家瑩說。
數據顯示,2021年,廈門新批臺資項目688個,同比增長19.2%;新設臺灣個體戶110戶,同比增長13.4%,在廈臺灣居民個體戶占全省三成。廈門兩岸股權交易中心“臺資板”掛牌企業增至1497家。
全力打造臺胞臺企登陸第一家園的“第一站”。廈門用獨特的城市氣質和充滿溫情的政策服務,讓無數逐夢大陸的臺企,在這里起步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