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12月27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易福進 黃智敏/文 記者)三十而立的經濟特區,在喜慶的時刻,同樣面臨“向何處去”的問題。
身處特區的企業家們勇立經濟潮頭,很多時候“先知先覺”,他們是特區經濟的直接見證者,更是特區經濟的重要參與者、建設者。過去30年的特區經濟發展,企業家是“主角”之一,昨日慶祝大會的表彰時刻,他們依然在“唱主角”。
在特區30周年慶祝大會進行時,導報記者專訪了多位企業家代表,他們在感受特區巨變、為特區表達祝福的同時,也積極為特區獻計獻策。
讓民企更多“先行先試”
30年前,廈門經濟特區動工建設時,家住馬塘村的陳清淵還在村里務農,他說,自己當時是地道的農民;30年后,廈門經濟特區“慶生”時,陳清淵已是特區杰出的建設者之一,他現在被稱為農民企業家。
昨日,慶祝大會現場結束后,陳清淵是最后一個離開現場的企業家,他耐心地接受了導報記者的采訪,“說真的,上臺領獎那一刻,我對‘特區’有了特別的理解,覺得自己的命運和特區命運息息相關、緊密相連”。
1985年,陳清淵兄弟與同村的4個年輕人創辦了廈門第一個村級企業——— 新圩興華罐頭廠(銀鷺集團的前身),當時沒有廠房,是用村里種蘑菇的房子來做生產車間的,用于生產荔枝、蘑菇等罐頭。
“產品生產出來后,還得賣出去,所以市場信息很重要,這還多虧了廈門是經濟特區,尋找全國各地的需求信息變得容易了很多。”陳清淵說,加上特區的稅收優惠政策,靠特區出臺的很多扶持民營企業的優惠政策,銀鷺迅速發展。
在陳清淵看來,正是特區“開放”的姿態,正是特區開放的視野和氛圍,讓銀鷺有機會一次次成功借力外資發展,迅速做大做強。
“銀鷺的很多產業還在島外,現在特區擴大到全市,銀鷺已經再次感受到了利好。”陳清淵說。
談及未來特區“向何處去”的問題,陳清淵以親身經歷表示,民營企業的活力在特區已充分顯現,特區的下一個30年,希望繼續鼓勵民營企業在更多領域先行先試,為特區經濟繼續探路。
企業國際化為特區大大加分
“美亞柏科是和廈門經濟特區一起成長起來的,是特區敢為人先、敢打敢拼的氛圍成就了今天的美亞柏科。”被譽為“信息網絡安全專家”的滕達,接過經濟特區建設30周年杰出建設者的獎狀后,激動地說。
作為廈門土生土長的年輕一代,大學畢業后,剛好趕上特區改革開放的好政策。
1999年,在他的帶領下,原本只有10余人的小企業發展成為深交所創業板上市公司,并成為全國最大的電子數據取證產品開發商和服務提供商,其產品被廣泛應用于國內司法機關和行政執法部門,國內市場占有率位列第一。
2011年3月16日,美亞柏科在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成功上市。滕達對今后的公司發展有了更加清晰的思路。他說,未來他將專注于自己的主營業務,全力從事電子數據取證及網絡信息安全產品生產及服務,做到國際行業領先。
滕達表示,美亞柏科的成長,讓他明白一個道理:企業之間的差距,很多時候實際上就是人才之間的差距。廈門經濟特區建立后,來自全國各地的精英會聚鷺島,為美亞柏科的人才引進提供了機遇,也構筑了企業后續發展的人才儲備和智力平臺,使美亞柏科得以快速成長,“希望下一個30年,在我們周邊再成長一大批國際性的技術領先企業,為特區大大加分”。
特區可更主動推動兩岸交流
“廈門特區的前10年建設我沒能參與,但我很慶幸,能見證和參與了特區后20年的成長、蛻變和繁榮。”作為最早來廈投資的臺商之一,廈門多威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全國臺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常務副會長曾欽照表示。
即使在慶祝大會的現場,曾欽照也坦言,他一開始,并不相信特區會如此巨變,“那時來廈門,印象一般。感覺城市更像海邊的一座小山村,沒想到,一下子變成了現代化大城市了”。
曾欽照回憶,當時的廈門,生活條件和基礎設施還比較落后。“我清楚記得進口的第一個貨柜,裝的并不是生產原料,而是紙巾、方便面等生活用品。”
在曾欽照看來,從1995年開始,廈門的城市面貌突飛猛進。他的企業也飛速發展,廠房從占地一層樓發展到了四層樓仍不能滿足生產需要。此時,海滄大橋開始興建,讓受交通限制一直頗顯荒涼的海滄臺商投資區,成為臺商們關注的新熱點。1999年,大橋通車前夕,多威電子正式遷至海滄臺商投資區。而去年,他公司的銷售額已超20億元。
“我現在每天都很忙,因為我把九成時間花在了社會活動上,很多時候都是在為特區先行先試。”談及特區如何發揮對臺優勢,曾欽照說,廈門可更積極主動推動兩岸交流,讓雙方獲益,“你看,廈門積極推動的‘臺灣游’,臺灣賺到錢了,也通過這些游客,將臺灣的品牌進一步帶到了大陸”。
曾欽照說,特區要更“特”,可以將臺灣一些好的東西、一些適合特區的東西,大膽地引進來。
縱有風浪特區一定更美
今年11月剛剛擔任香港廈門聯誼總會第十屆理事長的李仲樹,昨日作為嘉賓出席了慶祝大會。作為特區建設30年的親歷者和見證者,他感觸良多。
李仲樹說,1992年他到同安投資建廠時,同安的基礎設施非常落后,在工廠旁邊,連一條像樣的馬路都沒有,一下雨,土路就泥濘不堪,車子都開不進廠。李仲樹就找到當時的同安縣領導商量,企業和政府各出40萬元,修起了一條水泥路。
20年后,島外的面貌和當年相比,已是翻天覆地的巨變。
李仲樹來廈門投資后,積極參與廈門經濟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因捐資辦公益受到省政府立碑表彰。今年11月3日,他又正式擔任了香港廈門聯誼總會第十屆理事長。
短短一個多月,李仲樹就做了幾件前任沒做過的事,創作會歌,建設網站,拍攝形象片……李仲樹說,站在特區建設30年的新起點上,在促進廈港兩地交流,服務兩地經濟社會發展的舞臺上,他肩負了更重的責任。
對于特區的未來,李仲樹非常樂觀。他說,就像他親自創作的會歌中所唱的那樣:“前面縱有風和浪,未來一定更美麗!”
聲音
政府從善如流是特區福氣
陳信仲(日月谷溫泉度假村董事長):我和廈門的緣分是從1999年開始的,那年,廈門市政府前往新加坡招商,當得知其中有一個溫泉項目的時候,從小喜愛泡溫泉的我心動了,決定親自來廈門看一看。不久后,我就在海滄東孚創辦了一家溫泉酒店,就是現在的日月谷。日月谷10多年的發展,生意從起初的慘淡到如今的紅火,也見證了特區巨大的變遷。
廈門的領導很重視各方的意見。2008年,我被增補為廈門市政協委員,成為廈門市首批臺商政協委員之一,后來我就提了一個提案,建議簡化廈金航線和平碼頭的安檢系統。提案上交還不到兩個月,安檢“關卡”就真的“合二為一”了。有這樣善于傾聽意見的政府,是廈門特區的福氣,是帶領特區繼續沖刺的堅強保障。
選擇特區是對的
黃錫斌 (廈門西華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長):我在廈門的產業,和當地政府的關懷分不開。1994年,我創辦的西華家具廠在一場大火中損失慘重,幾乎讓我失去了希望。此時,廈門市政府、市臺辦,區政府及相關部門,馬上組織人員,幫我們處理善后工作。在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企業不到一周就恢復了生產,我挺過來了。
這只是一個例子。我在廈創業初期所面臨的許多難題,都是在政府的鼎力支持下才迎刃而解的。廈門的投資環境好不好,我一路走過來,企業一天天壯大,就足以證明。20多年走來,我越來越堅信當年選擇特區是對的。
希望特區更宜居
蔡良平(廈門東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10多年來,我先后當選廈門市、同安區政協委員,被授予廈門市榮譽市民,不久前又擔任了香港廈門聯誼總會監事長。這些榮譽稱號和社會職務,對我來說就是更重的責任,多年來,我一直致力于助推廈門招商引資,被人送了一個外號“廈門市招商中心特派員”。
回望在廈門特區走過的30年,自己在廈門工作、生活的10多年,我深切地體會到廈門的變化。
我認為,廈門的未來要保持綠色、環保、文明的特色,同時把醫療產業做大做強,讓這座城市更加宜居。而我作為這座城市的一分子和政協委員,我也將責無旁貸地為城市發展鼓與呼,繼續與特區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