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網-廈門日報訊(記者 楊繼祥 林岑)全面深化改革,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氣和胸懷,大膽闖、大膽試!廈門海滄,不產油不煉油,卻已昂首闊步邁步在通往全國最大、最具影響力的石油交易中心的道路上。昨日上午,隨著2013年國際石化商貿大會在廈門拉開帷幕,位于海滄的廈門石油交易中心再度聚焦來自全球業界的目光。記者自會上獲悉,明年該中心入駐企業預計將突破500家,年交易額將突破2000億元。
全球石化精英
鷺島“論劍”
24日至26日, 2013年國際石化(廈門)商貿大會(以下簡稱“石化商貿大會”)在市會展中心舉行。作為行業頂級峰會,石化商貿大會不僅是油氣貿易領域的國際性高峰會議,更是華南地區最大的石化商貿會,強大的吸附力和影響力,吸引了來自產油國地區、國內外石化行業組織、大型煉化煉油企業、石化產業基地等共計500余家企業2500多人參與。
本屆石化商貿大會匯集了全球石油化工行業的精英,聚集了國內外實力石油化企業及行業組織,搭建了一個高端的平臺。來自哥倫比亞、科摩羅、古巴、厄瓜多爾、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墨西哥、新加坡等數十個國家的大使、領事、參贊石油公司董事出席商貿大會,同時,臺灣地區多個石油商業公會及石油石化公司高層領導蒞臨商貿大會現場。石化商貿大會正逐步發展成為一個立足海西、輻射國際的權威盛會。
本次商貿大會設置數個分會,分別為國際石油市場形勢高峰論壇暨全國工商聯石油業商會年會和福建油氣商會年會、2013年第三屆中國廈門橡塑工業展覽會、兩岸及外商投資展覽會、國內大型煉化企業及地方煉油廠石化產品展覽會和國內石化港口展覽會。
廈門石油交易中心作為這次商貿大會承辦方,還開設專場,以探討行業的前沿發展。
民營石化企業
迎來“春天”
“萬紫千紅安排著,只待春雷第一聲。”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凡是能由市場形成價格的都交給市場,政府不進行不當干預。中國進入進一步深化經濟改革的時期,市場是決定的力量,要建立公正、公平、合理的市場體系。全國工商聯石油業商會會長張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中國的民營企業,特別是民營石化企業,迎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
長期以來,中國的石油市場一直沒有開放,處于由國有企業壟斷的狀態。中國的石油銷量占世界的15%,而石油消費量位居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每年以11%的速度迅猛增長。據預測,再過8年,我國總石油消費量預計將超過美國,位居世界第一。
但是,與中國龐大的市場相比,一個頗為尷尬的現實是,在整個世界石油體系中,中國沒有定價權和話語權,世界定價權由西方國家牢牢掌握,如英國、新加坡、美國等,中國石油價格一直處在被動的境地,不僅損失非常大,甚至還威脅國家石油戰略安全。
在這樣的背景下,廈門石油交易中心、上海石油交易中心、天津石油交易中心、深圳石油交易中心等應運而生。大家都希望把交易中心建設成為有世界話語權的交易中心,保護國家利益。
張躍表示,隨著中國石油體制的開放,石油交易會逐步走向公正、公平、市場化,中國一定會出現一家大的交易中心,奪得世界石油市場定價權。
最大石油市場
兩岸崛起
2010年6月,海峽西岸首個石化交易平臺——廈門的石油交易中心在海滄成立。三年多來,在廈門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海滄區委、區政府傾力支持,目前,入駐廈門石油交易中心的企業已近300家,今年交易額預計突破900億元,力爭沖刺千億大關。
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把市場的決定力量交給市場,為廣大民營石化企業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這絕對是一個利好消息。”廈門石油交易中心總經理楊瑞軍告訴記者,廈門石油交易中心明年交易額將突破2000億元,成為國內最大、最具影響力的石化交易中心。
楊瑞軍說,廈門地理環境與新加坡驚人地相似,歷史上就是東南沿海石油產品的集散地,以前如此,現在如此,未來亦如此,廈門的目標是成為第二個新加坡石油市場。
兩岸攜手,石化行業前景可期。在業內人士看來,臺灣石化產業是其支柱產業,隨著大陸東南沿海石化行業進一步發展,兩岸的互補會越來越突出,在兩岸將會出現一個石油交易、生產、貿易的大平臺,整個石油大市場必將在海峽兩岸崛起。
據介紹,本次商貿大會,之所以邀請眾多臺灣行業大佬,是希望能促進海峽兩岸的合作;邀請國際產油國、煉油國的大使、商務參贊過來,是希望促進國際合作,有合作才有更多的機會。
在楊瑞軍看來,商貿大會是一個平臺,廈門交易中心也是一個促進企業合作交流的平臺。商貿大會平臺搭好了,對廈門石油交易中心有互動幫助;廈門石油交易中心平臺建好了,對商貿大會同樣有互動幫助……這也正是廈門石油交易中心承辦此次大會的出發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