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留學人員創業園成為廈門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平臺。(廈門留學人員創業園 供圖)
廈門日報記者 林露虹 實習生 劉婉琳 通訊員 郭文晨
日前在北京舉辦的第26屆全國留學人員創業園網絡年會上,首批8家“國際人才科創園(示范)建設試點單位”名單揭曉,廈門留學人員創業園榜上有名,再添一塊國家級“金字招牌”。
“國際人才科創園(示范)建設試點單位”評選工作由中國技術創業協會留學人員創業園工作委員會(以下簡稱“留創園工委”)組織,經申報、答辯、專家組現場考核,確立最終名單。此外,中關村軟件園留學人員創業園等8家單位入選“國際人才科創園(培育)建設試點單位”。
當天的會議現場,由留創園工委會聯合廈門火炬高新區管委會、寧波經開區管委會等28家單位共同發起的“國際科創人才協作網絡”同步成立,該協作網絡作為跨境跨區域的開放性合作組織,將通過搭建政策溝通、活動對接、信息交流、經驗分享等平臺,以及國家專項資金支持,建立跨區域要素協同機制,形成資源富集、鏈條完整的人才開放創新生態。
留學人才是實現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力量之一。由廈門高新技術創業中心運營的廈門留學人員創業園,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已成為廈門吸引留學人才創新創業、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平臺。在《中國留學人員創業園區孵化基地競爭力報告(2024)》中,廈門留學人員創業園地區貢獻影響力連續三年排名全國第一,海外人才集聚排名第二,綜合競爭力躋身前四。
何以成為示范?
已建成全鏈條培育體系,累計孵化國際人才企業近800家
如果把國際人才企業比作種子,那么廈門留學人員創業園為其提供了豐沃的成長土壤。近年來,園區建成了金磚人才基地,并打造專業孵化器、人力資源產業園等多元載體,構建起“孵化-轉化-產業化”全鏈條、全周期培育體系。同時,園區依托“鷺創未來”海外創業大賽,實現對優秀國際人才的靶向招引。
營商環境好不好,企業的感知最敏銳,也最深刻。2022年,擁有豐富科研經驗的王加賦博士毫不猶豫地將企業落戶于廈門留學人員創業園。“這里不僅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創業驛站等硬件設施完備,而且工作人員十分了解我們‘海歸’創業者的需求,服務務實高效。”
王加賦是高分子材料專家,曾在海外工作二十多年。2014年,剛回國的他加盟廈門留學人員創業園一家高科技初創公司,由此與這片創新熱土結緣。他說:“當時我就注意到園區聚集了許多‘海歸’人才,創新創業的氛圍很濃厚。”
王加賦創辦的廈門旺王科技有限公司,專注于解決車玻璃起霧的問題——通過在玻璃表面貼覆一層自主研發的膜材料,即可實現持久防霧效果。相較于傳統的車內除霧裝置,該技術可有效降低汽車能耗,助力綠色出行。令王加賦印象深刻的是,公司創辦初期,園區工作人員主動靠前服務,幫忙對接人才政策、尋找合適場地。
“目前,我們研發的防起霧材料已進入產品驗證階段,下一步將重點推進與汽車廠商的合作,并逐步拓展至汽車后市場應用。”展望未來,王加賦充滿信心。
多年來,一批又一批像王加賦這樣的國際人才,匯聚于廈門留學人員創業園,共同演繹“有鳳來鳴”的創新故事,為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注入“人才動能”。截至目前,廈門留學人員創業園累計引進國際創業人才超1000人,孵化國際人才企業近800家,其中培育國際人才創辦上市公司6家。
下一步有何計劃?
“一站式”賦能+“類海外”生態,構筑新興產業國際人才引力場
“我們將以入選首批‘國際人才科創園(示范)建設試點單位’為契機,強化軟硬件支撐,吸引更多國際高端人才來廈創新創業,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廈門留學人員創業園有關負責人表示,國際人才科創園將依托廈門留學人員創業園進行建設,孵化規模超120萬平方米,重點布局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物聯網、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興產業、未來產業領域。
園區將緊密圍繞國際人才需求,設立產業孵化區、企業加速區、產業配套區、生活服務區,打造“全球引才—精準育才—靈活用才—生態留才”服務體系,為在廈創業的海外僑胞、留學歸國人員以及外籍創業者提供“一站式”賦能。
具體來說,園區將實施全球引才行動,通過舉辦國際化創業賽事、海外名校人才廈門行、廈門大學火炬創業成長營等引才活動,向國際人才拋出“橄欖枝”。同時,園區將探索在金磚國家、“一帶一路”合作伙伴設立海外引才聯絡點,并與高校建立合作,通過舉辦人才沙龍、項目路演等方式,深化技術交流和產業鏈、創新鏈合作。
園區還將探索“人才飛地”模式,嘗試施行國際離岸公司通用規則,支持人才開展離岸研發和經營,鼓勵國際人才項目在園區內注冊、海內外孵化、全球化運營。
針對人才企業普遍關心的融資問題,園區將充分發揮園區自主管理基金、參投基金作用,打造規模不低于30億元的基金矩陣,為人才項目提供覆蓋種子期到PE(私募股權投資)階段的全生命周期金融支持,以“耐心資本”助力企業持續發展。
為推動更多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應用場”,園區將建設科技成果轉化中心,打造集疫苗研發、醫療器械、新材料等領域的技術服務平臺,并構建數字火炬智慧平臺等,全方位助力國際人才創新成果在廈轉移、轉化。
在人力資源服務方面,園區將依托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開設國際人才培訓班或跨境商業實戰課程,定制國際合規、知識產權保護、跨文化商務談判等課程,服務人才科創成果“出海”。
此外,園區還將著力營造“類海外”人才發展生態,為國際人才提供安居、醫療、子女教育、配偶就業及創業扶持等全方位支持,協助開展外籍人才專業技術、技能水平評價工作,并運營“全球朋友圈”社群,通過舉辦企業開放日等活動,促進國際人才間的技術交流與資源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