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5月31日訊 (海峽導報記者 孫春燕/文)說起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型民企,融資難就如隨時要勒緊的繩索一樣,時刻威脅著民企健康、快速發展,但幸運的是,廈門市政府一直都在為企業創造解決融資難的條件。
2010年,廈門市共有6家企業實現境內上市,均為民營企業;2012年,廈門市中小企業集合資金信托規模擴大為1億元,主要用于企業流動資金周轉。日前,福建省發改委、福建證監局也表示,支持民營企業擴大直接融資規模,對具備條件的擬上市民營企業優先列入省級重點上市后備企業,廈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則進入新三板試點范圍。業內人士認為,民營企業的資本環境,進入“黃金十年”。
資本擴張 民企上市之路越走越寬
“資金匱乏向來是制約民企健康、快速發展的一大瓶頸。對此,廈門市增加了市級中小企業專項資金安排數量,市、區兩級財政按一定比例配套,建立中小企業創業基金,為創辦中小企業提供政策性貸款支持。”作為專門為民企負責的地方,廈門中小企業服務中心人員介紹,這些年,廈門已經引導、帶動民間資本建立市場化運作的小企業創業投資機制,為創新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各類金融機構也為創業提供融資指導服務,為創辦小企業創造一切有利條件。
此外,作為直接融資最佳途徑之一,民營企業已成為廈門企業上市新一輪主角。2008年之前廈門A股上市17家企業只有兩家民企;2008年、2009年,新上市的12家企業全部為民企;2010年,廈門市共有6家企業實現境內上市,均為民營企業,募集資金39億元,境內上市公司家數創廈門市資本市場20年來的新高。目前,廈門的上市后備企業還有70多家,其中依然以民企居多。
不僅如此,整個福建省都在開展多種形式上市輔導,支持企業擴大直接融資規模。導報記者了解到,省發展改革委、福建證監局等機構,一直都在開展多種形式的上市輔導培訓。對具備條件的擬上市民營企業優先列入省級重點上市后備企業。支持福州、廈門、泉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進入新三板試點范圍,積極推動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進入代辦股份轉讓系統擴大試點。
資金支持 多管齊下拓寬融資渠道
除了上市,對大多數民企來說,向銀行貸款還是解決資金問題的首要選擇。
談起貸款,在湖里大道做服裝出口貿易的范先生感慨良多。他還記得,幾年前想要貸款,那幾乎比登天還難,整天跟在銀行信貸工作人員的屁股后面,小心翼翼伺候著,還不一定拿得到錢,可如今,只要企業說缺錢,找得到擔保,很快就能從銀行處拿到周轉資金。
“為幫助中小企業拓寬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去年,由廈門市經濟發展局牽頭,廈門市擔保有限公司與廈門國際信托有限公司還聯合推出了廈門市成長型中小企業集合資金信托計劃獲得成功。”范先生說,今年,集合資金信托計劃繼續實施,信托規模擴大為1億元,主要用于企業流動資金周轉。這就意味著,他的燃眉之急終于可以解決了。
導報記者了解到,幫企業融資方面,廈門一直走在業界前面,已推行的一些舉措也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比如,研究推進廈門中小企業融資性擔保業務管理;進一步加快中小企業集合發債;兩家中小企業參與、首期規模達6000萬元的集合可轉換債券項目已完成前期的各項準備工作,并報人民銀行相關部門審批。
就在幾天前,廈門市經發局召集有關部門、行業協會、重點工業企業和成長型中小企業負責人,開了一個專題會。據介紹,去年下半年以來,廈門市政府分兩批出臺了扶持企業擴大生產、技改升級、融資等近20項政策,支持資金達18億元以上。如減免12項涉企收費,一年可為企業減輕負擔近15億元。
政策開閘 不斷刺激民間投資增長
事實上,民企除了依靠靈活的政策和周到的融資服務解決問題外,民間投資的自由性一定程度上也決定了民企解決自身問題的局限性。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劉元春曾公開表示,目前不少部門開放一些關鍵領域,促進民間投資的政策趨“杠桿化”,但長期來看,這些政策將保障民間投資的利益,使得民間投資的地位不斷提高。
而上個月以來,交通運輸部、鐵道部等陸續公布了各自領域促進民間投資的意見,強調今后市場準入的審批不再對民間資本進入設置限制條件或其他附加條件。如國資委強調,國有企業改制上市或國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增發股票時,應當積極引入民間投資,國有股東通過公開征集方式或通過大宗交易方式轉讓所持上市公司股權時,不得在意向受讓人資質條件中單獨對民間投資主體設置附加條件。
銀監會近日也出臺了《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的實施意見》,支持民營企業參與村鎮銀行發起設立或增資擴股,并且降低了民間資本在傳統壟斷領域經營的門檻限制。村鎮銀行主發起行的最低持股比例要求,由原來的不低于20%降低到15%。
“可以預期,這些有關民間投資的政策將比2005年類似政策發揮更大的作用,也更能刺激民間投資的增長,對民企的融資問題也將會有一個大幅度的改善。”廈門青年企業家協會人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