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網-廈門日報訊(記者 宗滿意)
在廈門十大千億產業鏈當中,金融扮演著非常獨特的“角色”。一方面,金融助力實體經濟發展,為廈門其他千億產業鏈的快速壯大提供了強大的融資融智支持;另一方面,代表廈門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水準和城市輻射力,金融業正在成為業態齊全、種類豐富、生態良好的產業集群,并有望躋身于未來的千億產業鏈之列。
【走訪】
廈門國際銀行改制升級
躋身全球銀行500強
近日,集美某五金制造企業老板周先生順利地從剛開業的廈門國際銀行杏林支行拿到150萬元的貸款。這筆資金雖不多,卻能讓該企業增加出貨量和經營收入。
去年,廈門國際銀行從中外合資銀行成功轉型為中資商業銀行,總資產達到2600多億元,躋身全球銀行500強行列。今年,以杏林支行為起點,該行將在本地增設8到10家支行網點。該行今年還將在北京、上海、珠海和省內總計設立近40家分支行機構。
廈門國際銀行副總裁兼境內機構總經理章德春說,現在國際銀行在北京和上海的分支機構總資產均已超過800億元。國際銀行目前支持本地企業超過500家,過去五年累計向我市投放貸款1500億元。
【算賬】
全市金融業總收入
去年達到845億元
“兩年實現大跨越,這本身就是經濟特區的速度和風格”,章德春說,之前20多年里,廈門國際銀行發展比較緩慢,到2011年其總資產還未過千億。去年初,廈門國際銀行改制完成,資產規模一舉突破2600億元,成為本地最大的法人金融企業。這樣的增長,相當于每年再造一個“廈門國際銀行”,每年都為廈門帶來1000億元的資金流動,每年可為廈門帶來稅利超過30億元。
不只是廈門國際銀行,在廈門金融業產業鏈當中,還有廈門銀行、廈門農商銀行、富邦財險、君龍人壽、金圓集團等金融機構正在發揮重要的引領帶動作用。
數據顯示,去年全市金融業總收入達到845億元,金融業實現增加值254億元,對GDP和第三產業的貢獻率分別為9.7%和24.5%。目前,全市共有各類金融機構近200家。與此同時,兩岸金融中心建設也在有條不紊地推進當中。截至去年底,兩岸金融中心完成落戶項目169個,投資金額197億元。
【展望】
兩岸金融合作
助力經濟轉型升級
“廈門金融業一方面可以為千億產業鏈服務,一方面又自身發展成為千億產業鏈”。在廈門市金融辦主任丘筱文看來,建設廈門兩岸金融服務中心,既可以促進傳統行業轉型升級,也可以發展廈門金融業,兩者相得益彰、實現雙贏。
未來,我市將要用足用好扶持政策,真抓實干,大力建設金融基礎設施,培育金融千億產業集群。其中,中國人民銀行批準廈門作為跨海峽人民幣現鈔調運的日常口岸,授權人民銀行廈門中心支行管理海峽對岸人民幣結算參加行清算鋪底資金購售匯額度,支持在廈門建設“跨海峽人民幣結算代理清算群”。國家外匯管理局支持廈門開展人民幣與新臺幣現鈔兌換。銀監會積極探索支持臺資銀行落戶廈門。證監會支持我市金圓集團探索籌建兩岸首家合資證券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