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網訊(廈門日報記者 徐景明)最近,廈門港口部門、企業,均在關注一項榜單動態——全球集裝箱港口吞吐量排名。
集裝箱港口排名,是廈門在全球經濟中排名最高的一個領域。作為特區發展的顯性指標,2017年,廈門港年集裝箱吞吐量首破1000萬標箱,全球排名升至第十四位;2021年,隨著年集裝箱吞吐量突破1200萬標箱,這一排名有望升至第十三位。
上升一位,正是廈門服務和融入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邁出的堅實一步。
看似尋常最奇崛。一步之爭,背后是激烈的國際競爭,是復雜多變的內外部形勢,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過去幾年間,一些年吞吐量曾超廈門港百萬標箱的港口陷入衰退,甚至被廈門港反超百萬標箱。
“去年,習近平總書記來閩考察時強調,要在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上展現更大作為。廈門港牢記諄諄囑托,不斷探索服務和融入之路,將之作為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的制勝之策。”廈門港口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夏長文說。
物暢其流,廈門有“先手棋”優勢——作為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廈門港集裝箱班輪航線161條,通達53個國家和地區的143個港口,全面覆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金磚國家和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國家;廈門空港已開通運營166條境內外航線,航線覆蓋亞洲、歐洲、北美洲、大洋洲;廈門中歐班列穩定運行,去年累計開行180列,通達亞洲、歐洲主要物流城市。
順應時代潮流,應對時代之變。全國首個傳統碼頭全智能化改造項目、“海上巴士”服務、“出口直裝”“卸船直提”服務……過去一年里,廈門港頂住新冠肺炎疫情壓力,化危為機,依靠創新動能,穩穩支撐起暢通的產業鏈、物流鏈,為構筑新發展格局奠定根基。
展現更大作為,要發揮節點優勢。廈門市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說,在打造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的進程中,廈門要充分發揮空、海港優勢,深化“絲路海運”“絲路飛翔”品牌建設,也要打造更強壯的中歐班列“鋼鐵駝隊”,進而形成海、空、鐵匯聚的“一帶一路”無縫銜接樞紐,高水平擴大對外開放。
謀定而動,化優勢為勝勢,方能篤行致遠。準確把握“兩個循環”的辯證統一,積極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堅持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深化改革開放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已成為發展共識。
廈門市商務局提供的數據顯示,2021年,我市完成進出口額8876.5億元、增長27.7%,總量占全省48.1%,增量對全省的貢獻達44.2%。在一系列穩外貿、穩外資政策支撐下,跨境電商、服務貿易進出口等業態爆發增長,對外貿易正在加速轉型。
另一方面,立足內需市場,廈門正在積極通過需求牽引供給、通過供給創造需求。2021年,我市實現限上批發零售總額28239億元、增長45.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584.1億元、增長12.7%,增幅均居全省第一。
更為穩定的外貿發展環境、更為完善的擴大內需政策支撐體系,有效聚集人才、信息、資金、技術等優質要素。
去年10月掛牌成立的商舟航空物流有限公司,正在乘勢發展。該公司總經理周鐵鷹說,自成立以來,商舟航空物流已累計運輸航空貨物郵件6.4萬余噸,其中國際貨郵1萬噸,成效頗豐。“在獨特優勢下,廈門市場的潛力巨大,我們正積極籌備成立廈門第一家本土貨運航空公司。”他說。
獨特優勢,是“多區疊加”優勢。
以廈門自貿片區為例,其已經打造包括航空維修、進口酒、集成電路、跨境電商在內的十四個重點平臺,以“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為驅動,投資貿易便利化水平全國領先——比如,去年11月1日,廈門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平臺跨境電商業務申報量達到19.7萬票,同比增長超4倍。
與此同時,在縱深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生效和廈門建設金磚國家新工業革命伙伴關系創新基地的重大歷史機遇下,改革開放這“關鍵一招”將有的放矢。
廈門市委提出,廈門將充分發揮“多區疊加”優勢,打造金磚創新基地標志性平臺和旗艦型項目,推動自貿試驗區擴區提檔,加快建設海絲中央法務區,進一步構建全方位、多層次開放格局,加快把廈門打造成為服務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樞紐節點。
臺商投資區、出口加工區、兩岸交流合作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自由貿易試驗區、自主創新示范區……一系列開放載體蓬勃發展,正是廈門建通道、搭平臺、暢循環,加快打造服務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樞紐節點的真實寫照。
展現更大作為,要進一步積蓄潛能,爭創發展新優勢。如今,在翔安大嶝,一座高等級國際機場已全面動工建設,其創下廈門特區設立以來單體項目投資額之最——這座機場的建設,如同廈門勇立潮頭、勇毅前行的一個剪影: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堅定不移深化改革開放,在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的進程中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