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網訊 (廈門日報記者 吳君寧)旌旗獵獵,號角催征。今天,廈門市科技創新大會將吹響奮進的沖鋒號,瞄準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高站位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近年來,我市持續激發“第一生產力”,激活“第一資源”,點燃“第一動力”,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科技創新體系,提升創新鏈效能、產業鏈水平,奮力開辟科技創新支撐引領城市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高起點謀劃創新發展
確立科技創新核心地位
四大科創“引擎”并駕齊驅
廈門科學城加快建設、火炬高新區爭先進位、省級海洋高新區獲批設立、廈門生物醫藥港提質增效……當前,我市不斷拓展完善創新發展格局,初步形成了四大科創“引擎”并進驅動城市發展的局面,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意味著要加大科技創新力度。為此,我市近年來科技戰略規劃不斷、改革舉措不斷。
頂層設計謀劃提供了強大支撐。2022年,我市成立由市委主要領導掛帥的市委科技創新委員會,統籌推進廈門自創區、創新型城市、廈門科學城等建設;《廈門市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城市發展戰略(2020-2035)》《廈門“一二三”戰略規劃》等一系列全市性中長期規劃,確立了科技創新是城市發展“核心戰略”,為科技發展指明方向。
“率先實現全方位高質量發展超越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廈門市科技創新引領工程實施方案》等規劃布局已經或即將出臺,接續優化科技創新發展目標和路徑,推動以科技創新引領發展動能轉換。
高層次建設創新平臺加快打造廈門科學城
集聚產業創新資源
搶占科技制高點,呼喚高能級創新平臺的涌現。當前,嘉庚創新實驗室、翔安創新實驗室等載體建設高標準推進,我市不斷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增強核心競爭力。
目前,嘉庚創新實驗室已攻克堿性電解水制氫等20項關鍵技術,轉化專利32項,自主孵化企業15家。與此同時,實驗室正與寧德時代共建廈門時代新能源研究院。此外,翔安創新實驗室研究的九價宮頸癌疫苗正開展三期臨床試驗。福建省海洋創新實驗室不斷加快建設步伐,“海洋負排放”(ONCE)國際大科學計劃啟動前期工作。
隨著高能級創新平臺的加快布局,我市不斷筑牢產業高質量發展“內核”,目前擁有院士工作站13家,國家、省、市級重點實驗室138家,高端平臺不斷帶動我市科技積蓄創新勢能。
打造重大戰略載體,加快布局高能級創新平臺,我市創新資源集聚正在不斷實現新突破。眼下,聚焦集群化布局高能級創新平臺、高層次創新團隊、高效益成果孵化轉化載體,我市正加快規劃建設廈門科學城,打造支撐城市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廈門科學城將構建“新型研發機構+孵化器+專業園區+創新飛地”孵化培育體系,引導推動創新創業資源向未來產業集聚,搶占發展制高點。目前,我市已引進“廈門市創新生物醫藥研究院”等20家新型研究機構,此外,總投資60億元的廈門數字工業計算中心項目開工,未來產業園(先進制造園)揭牌,“創新飛地”——廈門科學城(北京)創新成果培育基地啟用,推動科技成果加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高質量培育創新主體
加強激勵扶持
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超3600家
科技創新是系統工程。既需要發揮科創平臺的支撐作用,也需要發揮企業的科技創新主體作用,做到“點”“面”同步發力、協調聯動。
我市目前已建立健全“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市級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梯次培育體系,持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實施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行動等,近三年累計凈增加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670家,總數超過3600家;新培育省級科技小巨人企業254家,總數達到490家。
近幾年,我市扎實落實企業研發費用補助等科技政策,激勵引導企業持續加大研發投入,2022年共兌現補助資金、稅收減免近百億元,引導近5000家企業投入研發費用251.6億元,同比增長24.24%。去年,全市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實現工業產值3420.2億元,同比增長6.35%,其中708家企業營收同比增長50%;新增6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A股上市或過會。
高標準構建創新機制
探索科技創新制度
優化創新創業生態
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近年來我市先后出臺“創新驅動9條”“成果轉化新25條”“科學城12條”等系列重磅政策,推進實施152項改革創新舉措,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在科創生態體系建設中邁出新步伐。
同時,推進科技創新法治化,頒布實施《廈門經濟特區促進科技創新若干規定》《廈門經濟特區知識產權促進和保護條例》等一批特區法規,探索形成“互聯網+技術轉移”“‘信貸+保險+基金’科技金融產品體系”“‘無需申報、直接兌現’惠企政策”等一批具有全國重要影響力的創新案例。
接下來,我市還將改革科研院所管理機制,推進市屬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綜合試點,賦予省創新實驗室更大的自主權和探索權,擴大“揭榜掛帥”等新機制項目比重等,營造利于科技創新創業的生態體系。
高水平培育創新人才
強化服務保障
引進培育高層次人才
科技創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創新人才。
近年來,我市深入實施人才強市戰略,推進“群鷺興廈”人才計劃,出臺國際化引才“六條措施”、人才新政45條,修訂《廈門市留學人員創業扶持辦法》,圍繞人才住房安居、配偶安置、子女入學、創新創業等方面強化支持保障力度,為我市創新人才的引進培育土壤。
去年,我市積極探索服務外籍人才的新機制新模式,設立“國際留學人員創業就業基地”,率先全國開展外籍人才專業技術、技能水平評價試點,“‘四個一’構筑外籍人才集聚高地”做法入選科技部科技體制改革典型案例。
我市未來還將依托省創新實驗室等高能級創新平臺,引進培育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拓展國際科技創新合作新路徑,實施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加快建設國際留學人員創業就業基地,探索更加便利的外籍專業人才執業等制度。
【亮點】
前瞻布局培育未來產業
近三年招引
產業化項目149項
上個月,市科技局負責人帶隊調研了我市部分尚處于初創階段,但具有未來產業高成長性、戰略性、先導性等特征的科技創新型企業,加力培育未來產業“種子選手”。
2019年下半年,我市率先啟動實施未來產業培育工程。市委市政府統籌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建立工作機制,明確重點發展第三代半導體、氫能與儲能、基因與生物技術等六大未來產業。
近三年來,我市新引進國創中心廈門先進電驅動技術創新中心、天馬新型顯示技術研究院、中科院西安光機所廈門星座衛星應用研究院等20家新型研發機構,建設柔性電子、元宇宙支撐技術與場景驅動兩家創新聯合體,招引產業化項目149項(三年計劃投資額963.97億元),新培育176家未來產業骨干企業、143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初步構建未來產業創新體集群。
未來產業培育力度還將持續加大。依托在廈高校院所優勢學科以及省創新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等優勢研發力量,我市將健全“源頭創新+技術轉化+產品開發+場景應用+企業培育”的產業全鏈條創新體系。
優化創新創業生態
近三年累計發放
科技貸款82.23億元
科技生態、金融服務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我市著力為科技創新插上金融的翅膀,近三年累計發放科技信用貸款、科技擔保貸款等科技貸款82.23億元。2022年新組建廈門科技創新創業引導基金,采取“子基金+直接投資”相結合方式引導社會資本投早投小投科技,首批參股設立10只子基金,總規模超過23億元,構建起“科技信貸產品+科技保險+科技創投基金”金融產品體系,鼓勵支持中小微企業做大做強。
為推進科技創新創業邁向更高水平,近三年我市新培育3家國家級、22家市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目前全市科技企業孵化器已有54家,其中國家級10家。2022年,4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獲評優秀,占全省獲評優秀孵化器總數的50%。鼓勵技術成果交易,技術合同金額連續三年超過百億元,其中2022年合同金額達到134.2億元,占全省46.36%。2022年我市支持企業實施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471項,同比增長44.5%,相關項目預計可為企業帶來年銷售收入590.4億元。
【數據】
●去年全市R&D經費投入強度預計達3.2%,居全省首位。
●廈門科學城建設穩步推進,未來產業培育取得階段性進展,“海洋負排放”(ONCE)國際大科學計劃啟動前期工作,嘉庚、翔安2家省創新實驗室加快建設,引進20家大院大所和頭部企業研究院項目。
●國產首支宮頸癌疫苗、全球首支鼻噴新冠疫苗、“廈門科技壹號”衛星等一批標志性創新成果不斷涌現。
●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年凈增量連年突破新紀錄,資格有效總數超過3600家。
●培育發展(生物醫藥)戰略性新興產業、火炬高新區推動“雙創”發展等方面工作多次獲得國務院辦公廳通報激勵。
●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2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我市“科技集群”“科技強度”兩項排名首次躋身全球城市百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