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國企探索出一條具有廈門特色的國企轉變發展方式之路。(資料圖)
建發股份、廈工股份、廈門港務、廈門國貿、象嶼股份、廈門空港……今年以來,隨著全面啟動國資國企改革、推動國企轉型升級等“大手筆”動作實施后,廈門國企上市板塊受到投資者的廣泛關注與追捧。
亮麗成績的背后,是國資“掌舵者”對新形勢的研判,對新產業的力推,對新模式的探索。市國資委主任林杰表示,轉型正成為廈門國資國企的主調,廈門國企在當好保障民生和服務發展“排頭兵”的同時,堅持市場導向,深化改革創新,加快轉型升級,探索出一條具有廈門特色的國企轉變發展方式之路。
廈門網-廈門日報訊 記者 劉艷 通訊員 羅道浚
產業轉優 向新興產業“排兵布陣”
■市國資委不久前剛出臺《關于推動所出資企業培育發展新興產業的指導意見》,指導廈門國企向新興產業“布重兵”,鼓勵推動國企發展節能環保及新材料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等十大任務。下一步,市國資委將進一步協調各項資源,采取多種方式,指導推動廈門國企加快培育發展新興產業。
成立了新興產業投資集團,果斷出手影視、醫院等領域——作為省內龍頭國企的廈門建發集團今年來動作不斷。無獨有偶。近日,央企中航工業入主海翼集團,這起由市國資委牽頭“操盤”的整合案例,為廈門“一口氣”引入包括工程機械產業、液壓系統產業、特種裝備產業在內的七大高端產業。
廈門國企接連進軍新興產業,折射出的是對“大形勢”的清醒判斷以及對產業轉型升級的深層思考。 雖然廈門國企業績搶眼,但多數國企仍從事傳統的商貿物流、房地產開發、工業制造等,附加值較低。“在經濟轉型升級的大浪潮中,廈門國企如果現在不積極布局新興產業,如何贏得發展空間?”林杰表示。
來自市國資委最新調研顯示,廈門13家國企積極轉型升級發展,投資布局新興產業,僅2013年以來對新興產業的投資累計超過50億元,投資所涉及項目的總資產超過600億元,項目產生的凈利潤近10億元,具備了一定的新興產業發展基礎。
半個月前,市國資委出臺《關于推動所出資企業培育發展新興產業的指導意見》,指導廈門國企向新興產業“布重兵”,鼓勵推動國企發展節能環保及新材料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等十大任務。下一步,市國資委將進一步協調各項資源,指導推動廈門國企加快培育發展新興產業。
模式創新 向產融結合“跑步前進”
■市國資委專門印發《關于推進所出資企業產融結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和《關于推進所出資企業產城結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導、推動企業產融結合、產城融合發展,不斷深化完善“產業+金融”雙輪驅動發展模式,努力打造銀行、證券、信托、基金、期貨、保險、資產管理、第三方支付等全面協調發展、廈門臺灣良效互動的國有金融及類金融服務體系。
新興產業漸露頭角,新的發展模式激發國企活力,產融結合,正在廈門國企中興起。
前不久,廈門國貿發布公告稱,其子公司廈門國貿投資、廈門國貿船舶進出口與上海東方匯富創業投資管理企業,共同設立廈門國貿東方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并通過國貿東方作為普通合伙人發起設立廈門國貿東方海洋裝備產業基金。基金主要投向船舶、海洋工程及相關裝備制造產業。這是廈門國企產融結合的縮影。
市國資委專門印發《關于推進所出資企業產融結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和《關于推進所出資企業產城結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導、推動企業產融結合、產城融合發展,不斷深化完善“產業+金融”雙輪驅動發展模式,努力打造銀行、證券、信托、基金、期貨、保險、資產管理、第三方支付等全面協調發展的、廈門臺灣良性互動的國有金融及類金融服務體系。
“從今年國企發展來看,金融和類金融產業已成為國企不可或缺的重要經濟增長源,產融結合效應顯現”,林杰這樣說。
據介紹,目前,國有企業參股的銀行有國際銀行、廈門農商行等6家;成立的資產管理公司有象嶼資產管理公司、海翼資產管理公司等4家;設立的基金有恒一軟件信息產業投資引導基金、達晨海峽股權投資基金等20多只;參股的保險公司包括君龍人壽、富邦財險等3家;成立的小額貸款公司有海翔、誠泰等5家;擔保公司有廈門市擔保、創程融資擔保公司等6家;此外,還有星原、海翼兩家融資租賃公司以及吉象卡、夏商卡、一通卡等3個第三方支付平臺。
監管轉活 向“管資本”邁出重要一步
■ 今年5月6日,廈門市政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掛牌運營,這是廈門乃至省內成立的第一家國有資本運營公司,標志著廈門市國資委在探索由“管資產”轉向“管資本”的國企深化改革道路上邁出實質性一步。
就在這周,南平市國有系統將來到廈門“取經”,學習市國資委先進監管理念。即將過去的2014年,先后有25個省市國資委、157人次慕名前來廈門交流學習。
市國資委在加強國資監管和推動國企改革實踐中創造的“廈門模式”,受到國務院國資委以及兄弟省市國資委的肯定。我國國企改革領域的專家、國務院國資委改革局副局長劉文炳表示,市場化改革是國企做強做優、提高競爭力的重要基礎,廈門國企圍繞市場開展的多項改革走在了全國前列。
“企業轉型,我們的國資監管模式也要轉”,林杰說,市國資委監管與服務并重,堅持“管住、管少、管活、管好”的監管原則,形成了指導監管有效、服務支持有力、溝通協調順暢、共同發展有序的工作機制。
今年5月6日,廈門市政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掛牌運營,這是廈門乃至省內成立的第一家國有資本運營公司。標志著廈門市國資委在探索由“管資產”轉向“管資本”的國企深化改革道路上邁出實質性一步。
科學的監管制度體系功不可沒。近年來,市國資委共制訂并出臺企業改制、產權轉讓、業績考核、財務監督等制度70多項,建立并完善六大工作制度體系,規范國有資產經營和監管行為。接下來市國資委還將對國企實行分類管理。
品牌提升 向“一流企業”目標邁進
■由教育部和全國高校信息咨詢與就業指導中心發布的《全國大學生最想去的100家公司排行榜》,福建僅有2家廈門國企上榜;在2014中國企業500強排行榜上,上榜的3家廈企均為國企。
今年以來,在股票市場,廈門板塊表現活躍,這當中尤以廈門國企股漲得歡。
同樣的認可,出現在就業市場。今年10月,由教育部和全國高校信息咨詢與就業指導中心發布的榜單《全國大學生最想去的100家公司排行榜》,福建有2家企業上榜,都是廈門國企,一家是廈門航空,另一家是廈門建發。
在2014中國企業500強排行榜上,廈門國企仍然綻放光芒,上榜的3家廈企均來自國企——建發集團、國貿控股和象嶼集團,翔業集團、夏商集團等8家還進入中國服務企業500強。
據統計,2014年,廈門國有企業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凈利潤超過兩位數增長,增速增幅遠遠超過央企以及地方國企平均增長水平。截至2014年11月30日,市國資委監管19家國有企業資產總額4906億元,同比增長21.7 %。1月-11月,19家國有企業累計實現營業收入3021億元,同比增長14.3%;上交稅費102.1億元,同比增長10.6%;企業在崗職工人數11.6萬人,同比增長9.7%。
林杰表示,接下來,市國資委將按照國家、省、市要求和部署,圍繞“服務大局、轉型發展、鍛造一流”的核心目標,推進國企發展,不斷提升國有經濟的影響力、帶動力和輻射力。力爭到2020年,全市國有企業綜合經濟指標基本實現年均兩位數以上增長,年均總資產報酬率和凈資產收益率高于全國國企當年度的平均值,進入中國企業綜合和制造業500強的企業10家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