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我市以科學發展觀為主題,以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大膽探索,先行先試,全面加快推進廈門科學發展新跨越,綜合實力顯著提高,實現了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2010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突破2000億元,5年來,年均增長14.1%,人均和地均生產總值都居副省級城市前列,是我國“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被評為“投資環境中國大陸金牌城市”和“跨國公司最佳投資城市”。
本月初,國內最具權威性的2011中國企業500強榜單揭曉。廈門4家企業躋身其中,此外,還有3家企業進入2011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17家企業闖入2011中國服務業企業500強,一批本土品牌在全國叫響。
企業發展折射城市經濟脈動。
市第十次黨代會以來,我市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牢牢把握諸多重大歷史機遇,成功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形成了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強勁態勢。
數字見證發展,市統計局局長孫延風用數字說話,2010年全市生產總值突破2000億元,相比2005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長14.1%,固定資產投資突破1000億元,財政總收入突破500億元,廈門綜合經濟實力上了新臺階,實現了質的飛躍。
尤其是最近三年來,我市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市人民上下齊心,形成了島內外一體化、二三產共推進、內外需齊拓展的良好發展態勢,經濟亮點不斷涌現。
重大項目紛紛落戶廈門。廈門猶如一塊磁鐵,吸引了眾多知名企業,宸鴻科技、冠捷科技等一批優勢企業在廈門增資擴產,“智慧廈門”產業基地等一批央企項目紛紛在廈門扎根。至2010年底,11個國家和地區的49家《財富》500強企業在廈累計設立89個項目,投資總額40億美元。
產業實力大幅提升。在二三產共推進的戰略部署下,我市以創新促進產業升級,以增量推動結構優化,如今,光電、機械等先進制造業集聚壯大,旅游會展、金融等現代服務業加速繁榮,軟件、文化與創意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持續提升。
產業結構更加優化。在轉型升級大潮中,我市順利實現了傳統制造業向高科技、高附加值、低碳、低能源消耗的方向升級,呈現出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的良好勢頭。廈門成為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高新技術企業數占全省的一半,萬元生產總值能耗約為全國平均值的一半,提前兩年完成節能減排目標。到2010年,我市三次產業結構從2∶55.6∶42.4調整為1.1∶49.7∶49.2。廈門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黃梅波分析稱,“從廈門當前經濟發展來看,三大產業整體結構分布基本合理”。
經濟發展更加均衡。2010年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96億元,過去五年年均增長19.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超過前25年總和,外貿進出口總額保持全省一半以上,經濟發展“三駕馬車”——消費、投資和出口拉動更加均衡。
今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我市以“等不起”的緊迫感、“慢不得”的危機感、“坐不住”的責任感,大干開局之年,實施“五大戰役”,抓實“五個著力”,經濟“航船”在又好又快中奮力前行:1-8月累計實現生產總值1508億元,同比增長14.6%,增幅在全省九地市排名第二;8月份規模工業產值完成383.82億元,創下歷史新高;1-8月累計實現財政總收入449.7億元,同比增長28.3%……
一串串數據振奮人心,一項項桂冠令人自豪,一個個突破引人矚目。下一個五年,廈門還將不斷地超越,不斷地刷新自己的速度與高度。
【延伸閱讀】
1508億元
1-8月,我市累計實現生產總值1508億元,同比增長14.6%。
383.82億元
8月份規模工業產值完成383.82億元,創下歷史新高。
449.7億元
1-8月,我市累計實現財政總收入449.7億元,同比增長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