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海邊成了市民游客們玩水納涼的首選。廈門海岸線綿長,風景如畫,每年慕名而來的游客成千上萬,可大浪無情,波濤涌動的海浪下也暗藏著風險。但廈門有愛,在茫茫的海岸線上,總能看到一支支志愿服務隊的身影。烈日下,他們用腳步丈量海岸,用汗水書寫擔當,用愛心筑牢生命安全線,時刻守護著游客的安全。
開展安全巡護
做海岸線上的守護者
大海映襯藍天,海堤和長橋飛跨,地鐵和動車沐光穿馳,這是集美學村地鐵站旁的“十里長堤”的好風景……每天,這里游人絡繹不絕,而這其中,有一群身著藍色服飾的身影顯得格外不同。
“各位游客你們好,請看管好自己小孩,不要讓他單獨下水游玩,注意安全。”下午4點,室外溫度早已沖破35℃,在十里長堤,不少游客正在嬉戲玩耍。廈門飛鷹救援隊隊長劉曉鐘和隊員們將各類救生設備準備就位后,拿著小喇叭開展常態化巡護、守衛和勸導工作。他們邊走邊不時播放提醒游客注意安全的警示語,直到晚上11點多。由于長期暴露在烈日下,大多志愿者的膚色黝黑發亮。
“我們的巡護內容是十里長堤和南堤公園,全部的巡護距離差不多有4公里。”劉曉鐘告訴記者,不少游客喜歡在十里長堤海岸的石階上游玩,但石階因長期被海水浸泡,長滿青苔,退潮時人走在上面特別容易滑倒。為此,廈門飛鷹救援隊的志愿者們還自費購買藥品,為受傷游客提供幫助。
在濱海旅游浪漫線集美僑英段,來自廈門519救援隊的志愿者們每天開展海岸巡護。“很多人不熟悉潮汐規律,看到退潮就爬到礁石上,一不留神就被困住了。”廈門519救援隊隊長陳其標說,他們每隔半小時就會巡護,及時提醒游客注意潮汐變化、游泳時做好防護措施、勸阻家長們要把孩子帶離危險的海域等。“有的游客會不聽勸阻,我們就盡可能結合案例,向他們講道理。”他說。
“希望能通過我們的努力,有效預防溺水事故發生。”陳其標表示,廈門作為旅游城市,外來游客很多,開展相關志愿服務,既可以傳遞愛的力量,也可以扮靚廈門美麗風景,同時,為構建平安廈門、愛心廈門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協助應急救援
筑牢生命安全“防護堤”
天氣炎熱,到海邊游泳的市民與日俱增。傍晚,海水開始漲潮,離海岸線約200米處的海面上,一對父女因體力透支大聲呼救。岸上,一男子反應迅速,最終將這對父女平安護送上岸……這驚險一幕于近期發生在海滄灣海角九號海域,而出手救援的正是海滄區吉紅海上救援隊的隊員。
陷在淤泥中無法動彈;游泳遇到退潮,回不了岸;在海灘撿花蛤被劃傷腳……因安全意識薄弱、缺乏自救知識等,海邊險情偶有發生。因此,海滄區吉紅海上救援隊連續多年在海滄大道海岸線及鰲冠海域開展為市民游客緊急處理傷口、專業救生員海岸巡邏、緊急救援等立體式志愿服務,為市民游客筑起安全守護線。
“我們隊伍連續五年在巡邏轄區內創下‘零溺水’的紀錄。”隊長柯吉紅告訴記者,他們在海上及時處理險情200余次、救起遇險人員165名,到學校、社區等開展海上安全知識講座共230場。而柯吉紅個人在過去40年多里,親手救起的溺水者就達200余名。
談及參與志愿服務、組建志愿隊伍的初衷,柯吉紅表示,年少時目睹妹妹因意外溺水離世的經歷,使他至今難以忘懷。從那時起,他就暗暗發誓,將來一定要用自己的能力去幫助、救助他人。而如今,“為社會多盡一點綿薄之力,去挽救更多的家庭”成為了吉紅海上救援隊的志愿服務精神之一。“這種精神吸引了一些學生和家長的加入。”柯吉紅說,更多人在志愿服務中體會到向上向善的力量。
開展防溺培訓
織密海上“安全網”
“看到有人溺水該怎么辦?”近日,一堂有聲有色的防溺水安全培訓課,在海滄灣海角九號海域開展。廈門市救生協會水上救援隊的隊員假裝“溺水”,與岸上的學生進行互動,向圍觀學生們演示正確的施救方法。隨著扮演溺水者的隊員在水中“撲騰”,岸上的學生試圖利用竹竿對“溺水者”實施救援。然而卻因為“溺水者”的力氣太大,險些導致自己也落入水中。
“救援的第一要務是保證自身安全,盲目徒手救助溺水者非常危險,未成年人更不宜下水救人。”廈門市救生協會會長、水上救援隊隊長莊鷺杰告訴記者,為強化青少年防溺水意識,廈門市救生協會水上救援隊創新宣講方式,將防溺水課堂從教室搬到了戶外,傾情打造情景式、體驗式、互動式的安全教育課堂。
“我們每周會定期開展公益防溺水培訓。”莊鷺杰告訴記者,每年五月到九月,他們就會走進學校、走進社區、走進街道向青少年開展防溺水的安全培訓。培訓時,他們會結合近年來發生的青少年溺水事件,讓青少年深刻體會到掌握防溺水安全知識的重要性。同時現場教授溺水事故的急救處理、心肺復蘇等自救互救知識技能,進一步幫助學生掌握救護技能,提升應急能力,引導青少年珍愛生命,遠離危險水域。
此外,記者了解到,海滄團區委委托海滄區青少年權益中心,組織青春同行志愿服務隊走進溫厝社區文明實踐站,開展夏令營活動,向青少年開展防溺水等相關安全教育。(海西晨報記者 黃晶晶,來源:廈門文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