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1號代表著引領和先導,2012年廈門市科技局1號文件,率先出臺了《廈門市發展科技先導產業指導意見》,抓住創新和產業發展的規律,未雨綢繆,前瞻性部署科技先導產業發展,培育未來經濟增長點,并由此拉開了以科技創新貫徹落實深化兩岸交流合作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的序幕。
“科技先導產業的提出是我市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傳承和補充,是加快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打造未來經濟增長點的重要戰略抉擇。今后一個時期,我市科技工作將圍繞《指導意見》所列的十大重點發展領域,深入探究產業發展規律,積極整合科技資源,不遺余力地規劃、培育、扶持、推動科技先導產業的快速健康成長,為我市乃至整個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科學發展新跨越提供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和科技支撐。”12日,市科技局副局長徐平東接受了本報專訪,就市科技局1號文件進行深入解讀。
搶占先機,培育發展科技先導產業勢在必行
一般產業都有初創、成長、成熟到衰退的生命周期,為此,廈門在發展支柱產業、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同時,必須前瞻性培育科技先導產業,不斷尋找新的產業增長點,發展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產業帶動、低污染低消耗的產業,以實現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變。因此,以戰略眼光部署發展科技先導產業十分重要而緊迫。
發展科技先導型產業是我市今后5年-10年把握發展主動權,爭創新一輪競爭優勢的核心任務,是支撐廈門經濟持續強勁增長的必然選擇。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根據廈門特色,前瞻性選擇和發展一批科技先導產業,將有助于引導集聚管產學研的資源,加速將先導產業發展成我市的新興產業。發展科技先導型產業,突出科技的先導、支撐作用,有利于在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中發揮先行先試和龍頭示范作用,有利于推動兩岸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合作示范區建設,深化兩岸的科技交流合作,推動兩岸交流合作綜合配套改革試驗。
發展科技先導產業是貫徹落實《總體方案》的重要舉措
最近國務院批準我市實施的《廈門市深化兩岸交流合作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是廈門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行動綱領,為我市的改革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政策支持,標志著廈門市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正當全市上下積極響應省委常委、市委書記于偉國號召,“以最堅定的決心、最火熱的激情、最有力的措施”全面推進《方案》實施的時候,我們提出發展科技先導產業的戰略目標,是積極貫徹落實《方案》的一項重要舉措。培育科技先導產業,有利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水平,建設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有利于在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中發揮先行先試和龍頭示范作用,促進兩岸科技產業的高端合作和深度對接;有利于搶占新興技術和產業的制高點,吸引國內外科技人才和創新資源,形成海峽西岸新興技術產業和人才聚集區。
承前啟后,培育未來的經濟持續增長點
特區建設三十年來,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視科技工作,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引領和支撐作用,先后提出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新興產業的戰略目標。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市高新技術產業已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引擎,在工業經濟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截至2011年底,全市共有669家高新技術企業,約占全省的一半,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861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42%。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與新醫藥、新材料、節能環保、海洋高新以及文化創意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也初具規模。發展科技先導產業與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戰略思想一脈相承,是科技產業發展體系的延伸和補充。培育扶持科技先導產業,既立足于當前產業、科技的發展實際,更著眼于未來的成長空間和產業聯動性,既是適應產業發展需要的順勢而為,更是突出地緣優勢、區域特色的前瞻引導,既有利于提升現有產業的質地和水平,更能夠形成科技產業的后備梯隊,對我市科技產業的中長期發展以及經濟的持續增長都具有重要意義。
整體推進,重點突破,全力推進科技先導產業協調發展
市科技局將聯合相關部門共同做好科技先導產業的培育扶持工作:一是統籌規劃、系統布局,促進產業整體的協調發展,同時選擇最有基礎和條件的領域作為突破口,重點推進。二是充分利用現有的各類資源,加大政策支持和協調指導力度,吸引造就一批適應產業發展需要的科技人才和團隊,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獲取自主知識產權。三是加強重點領域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建設,積極引進中科院研究所、央企、跨國公司、國家研究機構、國家重點大學等在廈設立研發機構;四是拓展深化國內外產學研合作,加快建設“對臺科技交流與合作基地”,積極吸引、承接臺灣相關產業向廈門轉移;五是健全科技創新創業服務體系,完善企業創新創業的科技投融資體系和自主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擔保體系,營造有利于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良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