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網訊(文/廈門晚報記者 王紹亮 圖/陳嘉新)千噸級的橋墩如何在海里站穩腳跟,機器人怎樣制作鋼筋……今年“五一”期間,廈門亮相央視《新聞聯播》《新聞直播間》《天下財經》等,不僅展示了美麗風光,還展現了勞動者們奮戰在特區建設一線的風采。今天我們選取其中兩個鏡頭,分享廈門人的自豪。
福廈高鐵
廈門北站使用的鋼筋80%由機器人加工完成
目前,福廈高鐵廈門北站已完成基礎部分的施工,正在進行主體結構的建設。“五一”假期,現場的施工人員超過1800名。
施工現場還有不少工業機器人,比如混凝土澆灌后需要進行收面作業保持平整,等混凝土干燥后還需要打磨,這些工作就是由機器人完成的。據了解,福廈高鐵廈門北站使用的鋼筋超過4.6萬噸,其中80%由機器人完成加工,使得施工的精度和質量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也極大降低了工人的勞動強度。
福廈高鐵正線全長278公里,是我國“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中沿海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預計2023年將建成通車,旅客乘坐高鐵從福州到廈門的時間將縮短到50分鐘以內,為福建沿海打造“一小時經濟圈”提供強勁動力。
翔安大橋
自主研發“打樁神器”讓千噸級橋墩海里站穩
翔安大橋是廈門的第七條進出島通道,工程人員攻克了海上風浪大、潮差高、巖層強度高等重重困難,創造了多項新技術和新工藝。
比如,要讓千噸級的橋墩在海里站穩腳跟,每個橋墩里面都需要有6根鋼管打進海底,施工方自主研發了“打樁神器”——船載式三層可伸縮移動導向架,不僅可以解決自然環境帶來的難題,同時還保證了施工的精度,獲得全國公路微創新大獎,成為跨海大橋建設中的新工法。
預計2023年翔安大橋將建成通車,為廈門目前正在積極打造的“一帶一路”國家物流新通道和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城市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