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網訊 (文/廈門日報記者 何無痕 圖/市人社局 提供)制造業是吸納就業的“壓艙石”。根據廈門市人社局提供最新用工數據顯示:我市制造業在職職工總數65.06萬人,同比增加0.43萬人,增幅0.66%;其中,“4+4+6”現代化產業體系企業在職職工總數同比上升2.68%,環比上升0.06%,成新的用工“蓄水池”。
從行業面分析,涉及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電子元件及電子專用材料制造、光電器件制造、新材料制造、新能源制造等高端制造行業都出現同比上升的情況。同時,受現代化產業體系行業帶動,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行業在職職工總數上升至36.77萬人,同比增加1.21萬人,增幅3.41%。
在企業側觀察,新能安、安費諾、廈門時代、通達、天馬微、法拉電子等“4+4+6”現代化產業體系代表企業,用工增加860人至超2000人,增幅最高的達130%,其中,技術推廣服務、電子元件及電子專用材料制造、電子器件制造等崗位用工需求旺盛。
哪些崗位熱門
什么專業吃香?
數智崗位有缺口 新質勞動力需求大
7月31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三部門發布新一批職業名錄,涉及19個新職業28個新工種,該名錄“入編”國家職業分類大典。19個新職業半數以上與新質生產力密切相關。如緊跟前沿技術的“數”“智”崗位: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統應用員、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員、智能制造系統運維員、工業互聯網運維員等。
隨著市場發展和競爭加劇,單純的產品制造已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安費諾高速線纜有限公司人力負責人蔡秀麗表示,近年來,公司正不斷通過技術創新、產品質量提升等方面轉型升級,增強自身的競爭力,因此涌現了對人才新的需求。
“一方面是用人在增加,我們新擴了十條生產線,凈增加500人的普工需求;另一方面,我們還需要與芯片、半導體相關的工程師。”蔡秀麗介紹,目前此類工程師缺口在10人左右,薪資月均上萬元,還有十三薪、年終尾牙、開門紅獎勵等福利,但還是出現芯片半導體開發方面人才緊缺的情況。
根據產業景氣周期預測,新質勞動力需求仍將持續。人社部門積極從技工院校專業設置、勞務品牌打造和政策體系引領等方面,構建服務新質生產力的人力資源支撐體系。
電子等專業受追捧 學校開設新專業
廈門技師學院2017屆畢業生陳龍熙,就職于天馬微電子有限公司——這是廈門新型顯示產業的骨干龍頭企業。當年雖對電子光電工程系了解不多,但陳龍熙還是毅然“押寶”該專業。“感覺電子專業有前景,好就業。”事實證明,他的選擇是正確的——畢業前,他就被企業預定,之后又來到天馬微電子有限公司成為一名設備技術員,負責設備維護、換型管理等工作,月均到手薪資7000元以上。他覺得,職業未來晉升和成長空間還很大。
“我們這個崗位不好招人,因為入職前期,需要在流水線學習,學習內容多而雜,需具備一定經驗才可勝任。”陳龍熙說,好在他選擇了電子專業,基礎打得牢,能和編程工程師有效溝通,“如果還有時間,我想更深入地學習編程,因為現在需要在專業上更精細。”
廈門技師學院電子光電工程系相關負責人陳貽翼告訴記者,該系畢業生就業率長期穩定在98%以上。“從系部畢業的學生,大部分進入冠捷科技、宏泰集團、強力巨彩、華聯電子、瑞華高科、盈趣科技等規模以上的電子企業核心崗位實習、就業。”
黃鴻軒作為廈門技師學院首屆工業機器人應用與維護專業的畢業生,在2022年就職廈門精升力科技有限公司,現已成為生產部電器主管。和陳龍熙相似,在專業選擇上,黃鴻軒當時也沒想太多,只是覺得“很高科技”,如今這個“小眾”專業已得到廣泛認可。隨著應用逐漸普及,到工業機器人應用與維護專業來“搶人”的企業越來越多,學生的報名熱情高漲,今年該專業已經擴展到三個班。
畢業即就業,工作還對口。“工作主要按客戶需求定制所需的電子元件、模具等,月薪近萬元。”黃鴻軒說,后期還可以自學往軟件方面發展,成為一名軟件工程師。
廈門技師學院工業機器人應用與維護專業老師魏龍建告訴記者,當時他們走訪企業進行調研,經過多次研討后開設這門新專業。“該專業主要應用于自動化生產線、機器人維護等方面,隨著企業轉型升級,專業也越來越吃香。目前就業率很好,企業評價也不錯。”
人才如何培養
企業如何招才?
以企業需求為導向 定制人才培養方案
近年來,陸續有芯片、半導體人才需求的企業不在少數,人才儲備量雖還沒跟上,但市場也敏銳地注意到這一需求,并出現新現象——大學畢業生到培訓班回爐重造,但不是學雅思托福,而是花三個月掌握新技術。
在火炬新科廣場內的一棟辦公樓內,四間教室正在上課,這里“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學生可從理論知識入手,并利用教室里的器材進行實踐。記者了解到,這是“湖里納米精英半導體芯片工藝師”勞務品牌項目實施地,去年開始專注培養“半導體工藝工程師、半導體設備工程師、半導體先進封裝研發工程師、半導體版圖設計工程師”等半導體芯片領域人才,以企業用人需求為導向,先后與士蘭集科、通富微、云天半導體、思坦集成等多家芯片半導體企業合作,簽訂長期人才培養協議,提供定制化人才培養方案。
去年,市人社部門推動該項目與廈門市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合作共建“新興產業職業技能提升基地”,形成了“政府牽頭+園企合作”特色運營模式。基地揭牌以來,已為企業輸送近千名芯片技術型人才,相關人員薪資水平在7000元/月-12000元/月,在服務新質生產力產業的同時,也促進相關勞動者實現高質量就業。
“我們的學生先學習后付費,一期三個月,一個月四個班,一年能培養200名人才。”廈門美德職業培訓學校王校長說,報名者多是畢業一兩年的機電、計算機等專業的大學畢業生,也有不少是零基礎的。
短短三個月培訓的人才,會是企業需要的嗎?對此,王校長表示,雖然僅為期三個月,但課程時間安排從早上9點到晚上6點,結束還有晚自習,比大學某些專業科目的課程還多。此外,每周、每個月都安排考核,通過才可領取結業證。“我們聘請的老師至少有三年從業經驗,我們還與廈門大學、廈門技師學院開展合作,讓學生在學校內進行實操。最終培養出來的是‘腰部人才’,并不是普工,有一定技術能力,學生也得到了企業的認可。”王校長表示,學生基本不用操心就業問題,薪水也令大多數學生滿意。
針對上述勞務品牌在培養“腰部人才”的積極作用,廈門市勞動就業中心主動將“湖里納米精英半導體芯片工藝師”項目,作為福建省勞務品牌向人社部推薦,力求增加其在行業資格認定的標桿效應,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需求。
花式招工攬才 用足政策獎勵真金白銀
在為“4+4+6”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提供有效人力資源支撐的過程中,我市積極構建“三位一體”助企用工政策。
首先是“幫著招”。市人社局組織市就業中心積極開拓異地勞務基地,并協商勞務基地人社部門推薦屬地優質的人力資源機構,認定為我市勞務合作運營機構,幫助我市用工企業招工。相關政策明確規定,由雙方人社部門認定的勞務合作運營機構,為我市企業每輸送一名初次來廈勞動力并在該企業連續工作三個月以上,按照每人2000元的標準給予運營合作機構獎勵。
其次是“自己招”。鼓勵企業自主招工招才。每招收一名初次來廈或本市新成長勞動力并在該企業連續工作三個月以上,按照每人500元的標準給予企業獎勵。
最后是“自己訓”。支持重點企業利用校企合作、新型學徒制等鼓勵政策加強技能人才用工保障。一方面,支持企業深化產教融合,施行企業新型學徒制培養,對企業完成培訓任務并經考核鑒定合格的,根據培訓的職業(工種)級別給予企業4000-6000元/人/年的培訓補貼。另一方面,支持企業結合用工周期,組織員工參加技能提升培訓、考取各類技能證書,并結合取得證書情況,分別給予500元/人-3000元/人的培訓補貼和全額的職業技能鑒定費補貼。
就在前陣子,廈門市勞動就業中心完成一輪企業走訪,了解企業最新需求,宣講新一輪就業創業政策,相關負責人介紹,“相較上一輪政策,現行政策既繼承原有好做法,比如自主招工招才政策和鼓勵企業自主培訓技能人才;也結合新形勢創新部分做法。如為鼓勵勞務合作機構多元服務我市企業用工,對開展政策宣傳、崗位發布、招聘活動等服務情況較好的合作機構給予5萬元的補貼,再如加大勞務合作機構輸送獎勵力度,將原來連續穩定就業時間由6個月調整為3個月。
“目前,按照市局統籌安排,已組織就業指導專家開展新一輪政策宣講,共組織企業用工政策宣講7場,涉及重點用工企業400家,同時印刷《新一輪促進就業創業政策服務指南》,發放給各相關單位,開展更大范圍的宣傳。”市就業中心工作人員表示,同時組織我市重點企業赴人力資源大省和勞務輸入基地所在地市開展現場招聘。今年來,共組織25條赴外招工線路,參加企業388家次,攜帶招聘崗位4.4萬個次,赴10省24地市參加招聘會55場,達成就業意向近5000人。
同時,我市人社部門深挖本地人力市場,開展形式多樣的招聘服務活動。截至10月底,全市組織各類招聘會1461場,參加企業3.6萬家次,提供招聘崗位194.9萬個次,我市新增就業15.7萬人。
產教融合 才盡其用
●廈門日報記者 何無痕
高質量充分就業是實現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重要支柱。
廈門技師學院2024年招生就業分析報告顯示,隨著一系列利好政策密集出臺,企業訂單逐步增加,就業大環境趨勢向好;在高質量發展推動下,企業加快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急需大量高技能人才作為支撐。
不過,報告指出,從招生專業角度看,專業冷熱不均現象非常明顯:今年4個系部9個專業招生人數維持在20人—40人,部分專業擴招并按班級60人滿額招生仍供不應求。
還有一些棘手問題:因學校招生專業名稱嚴格按部頒專業目錄標準提法對外宣傳,家長、考生無法了解具體的學習內容及其就業方向,比如集成電路專業,主要面向廈門電子信息產業鏈培養高級技工及技師人才,涉及芯片制造等方向,就業前景很好。但家長看到專業名稱,難以和時下流行的“芯片”掛鉤,導致棄報或改報其他專業、學校,招生情況不夠理想。
對此,業內人士建議,除了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辦學,持續提升畢業生就業率之外,還需在就業信息發布、解讀等方面下功夫,讓家長和學生“有的放矢”,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