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網訊(廈門日報記者 劉艷 通訊員 繆輝 洪小峰 劉艷英)近日,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發布《2022年第四季度改革熱度第三方評估報告》,2022年第四季度廈門市改革熱度指數位列全國第一,其中生態文明領域廈門市指數也位居全國第一。
市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廈門以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為契機,通過政府牽頭、政企聯動、多方共建等形式,從小處切入、大處著眼,加強統籌謀劃設計,在“碧水藍天”環境治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綠色金融、減污降碳、綠色出行等諸多方面進行了深入改革。廈門不斷完善生態環境治理機制現代化,逐漸形成生態文明建設由政府推動為主轉變為政府推動與市場驅動相結合的良性局面,走出了一條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以實際行動助力碳達峰碳中和“雙碳”目標實現。
碳匯交易 率先全國構建碳匯交易機制
今年1月,廈門恒業影業有限公司與廈門產權交易中心(廈門市碳和排污權交易中心)簽訂合作協議,通過購買農業碳匯抵消《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影片拍攝過程中產生的3000余噸二氧化碳排放,這也是全國首部運用農業碳匯實現碳中和的電影。
“想都不敢想,空氣居然能賣錢?!闭f起自己參與的農業碳票交易,軍營村村民高清根興奮不已。軍營村5800畝茶園,每年能固碳1600余噸,去年,軍營村完成了兩單碳匯交易。
廈門率先全國探索構建碳匯交易機制,不少舉措“首嘗螃蟹”。廈門產權交易中心完成首批2000噸金磚國家的核證碳減排交易,創新推動“金磚+碳交易”。搭建全國首個農業碳匯交易平臺和首個海洋碳匯交易平臺,發放首批農業碳票,組織完成首宗農業茶園碳匯交易、首宗海洋漁業碳匯交易。
如今,碳匯交易、“碳中和電影”“碳中和機票”“零碳會議”“零碳小區”“零碳建筑”……碳中和不斷走進人們的生活中。
綠色金融 不斷創新形成“廈門模式”
綠色金融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廈門建立較為完整的綠色金融政策體系和較為健全的綠色投融資體系,為生態文明建設注入新動力。
據介紹,截至2022年末,廈門市綠色信貸余額1328.04億元,同比增長54.73%,市政集團、廈門航空等先后發行綠色債券,廈門市產業投資基金已投資41只綠色產業相關基金,涉及148個綠色項目,合計金額103億元;實行環境高風險領域企業強制污染責任險制度,為619家企業提供超12億元的風險保障;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其中,興業銀行廈門分行落地福建省首筆碳減排掛鉤貸款,中國太平洋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廈門分公司開展全國首單農業碳匯損失保險。
“我市海洋碳匯交易機制和綠色低碳增信子基金項目”等4個案例入選福建省綠色金融可復制創新成果,“廈綠融”數字識綠平臺等6項工作獲得中國人民銀行總行肯定。其中,“廈綠融”數字識綠平臺依托“大數據+綠色金融”模式,有效解決綠色融資企業(項目)的識別難、認定難和對接難等問題,綠色融資企業(項目)入庫企業達170家,項目達49個。
降碳減排 探索開展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去年7月,位于火炬(翔安)產業區的小微企業危廢集運中心迎來了首次收運工作,試點項目第三方機構——綠渠(廈門)環保有限公司為4家企業提供了危廢轉運、處置服務。這一創新之舉,打通小微企業危險廢物收集“最后一公里”,實現了“集聚小散、化零為整、應收盡收、規范管理”。
廈門選取廈門火炬高新區作為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試點,引入專業機構,組建專項工作組、環保專家智囊團,搭建“智慧火炬-環保管家”線上平臺,為企業提供環保資訊、園區環境監測數據共享、環保政策和標準答疑、在線咨詢、第三方環保服務商對接等“一站式”功能服務,園區環境管理專業化水平和污染治理成效全面提升。
同時,我市強制減排交易穩步推進,引導轄區重點企業有序參與國家或福建省碳排放權、排污權、用能權交易。截至2022年12月,全市855個建設項目交易取得新增排污權指標4143噸,28家企業出讓指標3341噸,交易總金額20460萬元。
低碳生活 綠色出行比例維持較高水平
廈門把綠色交通作為一項與城市可持續發展、民眾美好生活緊密相關的系統性民生工程來推進,通過基礎設施生態品質建設、綠色出行模式引領、交通智慧創新發展、綠色交通制度深化,不斷推動城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常規公交、BRT、地鐵,這些年廈門公共交通的吸引力逐步增加,綠色出行比例維持在較高水平。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月,廈門公交車新能源率92%,網約車新能源率達77%。目前,廈門在營的網約車42927輛,其中新能源車32998輛;現有在營的公交車3938輛,其中新能源車3619輛。2022年底我市被交通運輸部、國家發改委評為綠色出行創建達標城市。
【亮點】
實干爭效
為群眾營造“凈”“靜”環境
一城春色半城花,萬頃波濤擁海來。提起廈門生態環境的“高顏值”,人們總會首先提及筼筜湖從“臭水湖”到“會客廳”的發展變化。誠然,筼筜湖這一湖碧水,濃縮著廈門發展理念之變、發展方式之變,見證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也凝聚著我市城市管理執法部門的辛勤汗水。近年來,依據《廈門經濟特區筼筜湖區保護辦法》,我市城管執法部門會同湖區管理部門開展聯合執法行動108次,參與“清網”行動200余次,勸導教育違規垂釣近3000人次,形成執法行為記錄215份,與垂釣人員簽訂《守法承諾書》112份,開具《警示告知書》52份,立案查處違規垂釣、非法捕撈、違法排污等各類案件18起,罰款4.8萬余元。其中,市執法局三大隊堅持黨建引領,創建“護湖先鋒”市直機關優秀黨建品牌,聯合筼筜湖保護中心、濱北派出所、江頭街道及呂厝社區、官任社區等黨組織,整合護湖資源,形成工作合力,打造“同心共譜·文明筼筜”聯創共建平臺,社區居民也志愿參與湖區管理,為踐行生態環境共建共治共享工作理念總結了經驗。
此外,在全市開展的“藍天保衛戰”中,我市城管執法部門凝心聚力,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貫徹落實省委市委部署要求,服務管理為先,從源頭上破解文明施工管理難題。城管執法部門先后組織開展《噪聲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廈門市環境保護條例》等法規宣傳解讀500余次,積極推動建筑工地噪聲自動監測系統建設,常態化開展“靜夜守護”、施工揚塵治理、建筑廢土運輸整治等各類整治行動,較好實現建設工地管理精細、噪聲整治持續見效、渣土執法形成震懾、市容提升形成機制的目標,確保了建設工地施工噪聲投訴率連年下降、廈門空氣質量始終名列全國重點城市前茅。市執法局二大隊“社區+大隊+工地”的“六方共建”做法被列入省住建系統三級聯動黨建帶住建示范項目、“禁噪抑塵先鋒”品牌被評為市直機關優秀黨建品牌。大隊先后獲評全市生態文明工作先進集體、勞動工作先進集體、“工人先鋒號”、“最美志愿服務組織”、市直機關先進基層黨組織等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