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網-廈門商報訊(記者 陳曉東 通訊員 鄭春萌)廈門想當海西中心城市,自身要如何定位?在今年市“兩會”期間,“建設‘海峽兩岸服務貿易營運聚集區’”這一議題在市工商聯(總商會)的一份團體提案中被提了出來,并引起了廣泛關注。本期閩商人物,商報記者就專訪了提案的第一提案人、北京東元(廈門)律師事務所主任鄭碩。
機遇:服務貿易有大機會
在鄭碩看來,廈門的發展最重要的是金融、港口和貿易這三駕馬車。現在,廈門的港口已經具規模,兩岸金融合作中心建設也已啟動,“我們現在缺什么?缺一個規范化的貿易中心戰略。”
鄭碩說,貿易分為商品貿易與服務貿易,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變化,服務貿易在經濟貿易中的比重遠遠超過貨物貿易,其中包括以知識密集型的服務貿易。2011年9月27日,由商務部會同全國33個部門聯合發布了《服務貿易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對廈門產業結構調整,具有重要的戰略指導意義。“我們建議廈門借助建設兩岸金融中心之機,率先推出海峽兩岸服務貿易營運聚集區,避免兩岸金融中心‘空心化’,彌補廈門產業結構布局不足,突顯廈門與臺灣服務貿易產業的合作和輻射作用,推動廈門經濟跨越式發展。”
“商務部會同33個部門聯合發文,這在以前很少見,可以看出相關部門的重視程度。廈門及時抓住機遇,把自身建成服務貿易營運的聚集區,才能真正對周邊地區形成吸引力,將海西地區變成自己的腹地。”鄭碩說。
前景: “廈門的蛋糕很大”
“我們的蛋糕其實可以做很大。”鄭碩說。
她舉了一系列的數據:海峽西岸經濟區擁有28.8萬平方公里,近1億的人口,2011年經濟規模超過2.2萬億人民幣,其中已存在的服務貿易份額超過8000億人民幣。蛋糕巨大,但是由于長期邊緣化,廈門從中獲利不多。
“如果能夠與臺灣加強服務貿易合作,引進大量專業機構和服務外包企業,甚至引進全世界知名服務貿易機構進駐廈門,提高服務水平,我們就可以坐享地域優勢服務海峽西岸。”鄭碩說,“廈門每年至少可以爭取海西生產總值的5%———這意味著1000億元人民幣的服務貿易增加值。”
此外,廈門港口的迅速發展也能夠帶來巨大的潛在機會。廈門航空十年之內的發展,可以帶動周邊351億美元的產值,換成人民幣大約有2200億元。而正在建設中的廈門保稅港區是國際深水良港,預計到2020年實現貨物吞吐能力將達到2.6億噸,集裝箱吞吐量預計可達1800萬標箱,由此可直接帶動巨大的貨運代理、航運交易市場、航運技術服務、航運融資、結算服務、保險服務、設備租賃、勞務輸出服務等與海港相關附加產業。如果再增加與臺灣港口聯運拼船業務,其發展空間更加巨大,每年產生的服務貿易增加值可占到貿易總額的10%,遠遠超過港口業務收入。
策略:用市場吸引機構
“這些條件都已經逐步備齊了,就需要我們做一個明確的定位,做一個詳盡規劃,把它們的力量聚合起來,讓這些優勢轉化為產業的優勢。”鄭碩說。
針對如何打造這個“服務貿易營運聚集區”,提案從聯合東岸,降低門檻,營造適合國際競爭環境的財稅政策,加快公共信息平臺建設,發起多只兩港及重要產業投資基金,盡快推出一套全面完整的產業扶持政策,加快與臺北、香港、新加坡等中心城市合作等方面提出建議。“我建議政府要改變一個觀念,招商引資的時候,不要光想著給免稅、給樓。”鄭碩說,服務貿易業對土地沒有太多需求,只要有個辦公室注冊就可以了。
“關鍵是要告訴他們,我們這里的遠景是什么,有多少賺錢的機會。”鄭碩說,“另外,也不要一味地只想引進大機構,我們把門檻放低,把競爭的環境做好,讓合適的機構都進來,平等地參與競爭。從這一點看,我們還應該向上海學很多。”